教育家舅公王裕凯与我不识字祖母的兄妹情

1989年,我的祖母王裕丽和重孙廖佳毅(现定居澳大利亚)在大丰家中的合影。
我的祖母王裕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嫁入上冈廖氏家族,先后孕育了我的父亲廖福田等六位兄弟姐妹。祖父早逝后,祖母以一己之力,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成人。祖母的娘家,世代以耕作为生,敦厚朴实。其家族世代信奉“耕读传家”,在耕作之余,总是谆谆教导后辈要读书上进,自强自立,回馈社会,惠泽后人。这份家风,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
1903年农历六月十二日,我的二舅公(大丰也称舅爷爷)王裕凯在建湖上冈镇王家灶诞生。数百年来,王氏族人聚居在“范公堤”下、“串场河”畔,逐渐发展壮大。王裕凯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老二,我的祖母王裕丽则是其三妹,比他小四岁。1940年以前,因大舅公早逝,其他三位舅公外出谋生,祖母及三位姨奶奶也先后远嫁他乡,从此,上冈王家灶再无亲人聚居。

建湖九龙口风光。
上冈,这座拥有“四县通衢,盐阜咽喉”美誉的千年古镇,自古以来便因渔盐之利而兴盛。明初,新兴场在上冈设立便仓收盐,集市贸易由此兴旺。明代中后期盐法改制后,徽商在此地设垣收盐,上冈逐渐发展成为镇。清以后,海岸东迁,卤气渐消,盐灶陆续东迁范公堤外。民国初,张謇牵头实施“废灶兴垦”,上冈设市,成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闻名重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上冈发展为盐阜地区的棉花集散中心,常住人口三万余人,其中工商业户占五分之一,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迎来了商业发展的全盛时期。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南沙小学堂,便是现今上冈小学的前身,这所苏中、苏北闻名的小学,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裕凯自幼聪慧过人,五岁便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久,他进入南沙小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前往扬州中学求学,直至1920年7月进入南通张謇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就读于第19届师范本科,并于1925年7月毕业。漫长的学习生涯和良好的家风熏陶,塑造了他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恬淡自守、风骨凌峥的性格,也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横溢的学问才华。

南通县立师范学校。
在南通乡师,王裕凯与化学家袁翰青、古琴家吴宗汉、交通专家袁其炯、书画家刘璇等杰出人物同窗共读。十九届本科入学92名,毕业76人,分为甲乙两组。在校期间,他得到了文史专家曹文麟和方庚、史地专家何祖泽、古典文学专家朱世溱(即朱东润)等一代宗师名家的悉心教导。毕业后,他奉恩师清末状元张謇之命,留校担任南通县立师范学校舍监兼英文教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游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主任、教育学院院长、训导长、秘书长及代理校长等职务。

民国时期,上海大夏大学校徽。
王裕凯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然而,他自强不息,以所学回报社会,教书育人,奔波辗转于各大学之间。抗战爆发后,他随校内迁,先后担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以及东吴、沪江、之江联合大学和圣约翰、东吴、之江联合大学的教务长。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大夏大学西迁内地,艰苦办学,同时师生们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王裕凯在《抗战中的大夏大学》一文中回忆道,文史专业的学生因盟军需要大批翻译人员,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赶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当时贵州各报的新闻记者,大多为大夏大学新闻系及中国文学系毕业生,他们成为宣传“抗战必胜”信念的主力军。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

1946年,王裕凯在上海创办光夏学院并任院长,1949年末,学院部分师生南迁香港,1950年初,成立香港光夏书院,并任院长兼国际研究所所长。照片为香港光夏书院原址。
1946年,王裕凯等人在上海创办私立光夏中学(1952年后改名为新群中学)和光夏学院(上海大夏大学),并亲自担任院长。1951年10月,在此基础上,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相关科系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1942年,大夏大学护校委员会成员在贵阳合影。右一为王裕凯博士。
王裕凯曾说:“我一生虽然处于国家衰败、人民最困苦、最艰难的时期,但这也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我。从少年起,我就勤奋攻读,夜以继日,不敢懈怠。我之所以选择师范这个专业,是因为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国破家亡,山河支离破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开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乃教育之母。我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学生度过难关。”晚年,他在自叙诗中写道:“哪个不是读书来”,“施惠从来不求报”。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
1949年,王裕凯将光夏学院迁至香港,开创了华人在香港创办高等教育的先河,成立香港光夏学院,并担任院长兼国际研究所所长。他将大夏大学的一支血脉带到了香港,融入了香港的教育历史。大夏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曾汇聚了厉麟似、吴泽霖、郭沫若、田汉、邵力子等许多知名学者。

世界名人、著名教育家王裕凯(1952年摄于美国洛杉矶)
1952年,王裕凯移居美国,先后获得心理学博士等三个学位,并历任美国格兰代尔大学、普布丁大学及洛杉矶公立大学教授等职务。他执教五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著有《中美学制之研究》、《大学训导之理论及实施》、《中西教育家》及《教育论丛》等专著。他的名字被载入英国出版的《全世界二千名人录》。1983年7月21日,美国《南华时报》在他80寿辰时报道了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夫妇专门致电祝贺的盛况。


1952年8月17日,洛杉矶公立大学授予王裕凯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尽管身在异国他乡,王裕凯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家乡。他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大陆的亲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为了便于通信联系,他专门寄来厚厚的邮封和英文地址给祖母王裕丽,并不间断地从经济上资助大陆的众多亲友。

祖母和廖原兄妹。右一为4岁的廖原,左一为廖原的大妹廖平。
二舅公王裕凯对祖母表现出了特别的牵挂,因为他深知祖母目不识丁,生活不易。虽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海外关系”是一件令人非常敏感的事情,父辈们在个人政治前途上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怨无悔,为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爱国爱家、为人师表的二舅公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祖母八十多岁时的照片。
每次二舅公寄给祖母的信件,都是我读给祖母听的。舅公的来信总是对祖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祖母也总是让我反复读上很多遍,她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断询问。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手足之情,令人动容。祖母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舅公的每一封来信和照片。1993年,祖母在大丰去世。

二舅公王裕凯与江苏大丰亲人的部分往来信函和照片。
身在异国他乡的王裕凯,乡愁难耐,常常夜不能寐,绕室徘徊。他在诗作《八十感怀》中这样表述自己的心情:“回忆童年犹似昨,南沙望族数三槐。砚田代代勤耕读,造就乡帮异众才。家贫未许腹笥贫,凿壁囊萤忆苦辛。每一学成归默祷,不忘慈训慰亲心。”南沙,即指上冈;三槐,意为王氏一族来自山西洪洞。从诗中,我们可以窥见王氏族人的来历和王家的家风与道德情怀。
王裕凯初到美国时,就任美国公立大学教授一职。但美国教育部要求其申请加入美籍才予以批准。王裕凯不同意入籍,遂向学校辞职。学校坚留,并向教育部呈报:“能请到教育经验如此丰富的王博士实属不易,恳请教育部破例给其一张终生教授聘书。”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问题才得以解决。后来他在美国长居25载,早就符合了入籍的条件,美国移民局多次上门动员他加入美籍。但他总是豪迈地说:“我是中国人。”不愿入籍。70岁生日时,美国移民局一对官员夫妇上门祝寿,对他说:“我们美国政府以你王博士入籍为荣,你和夫人沈亚昭女士可免试和宣誓之优待。”王裕凯回答说:“他日若有意,当再请帮忙。但我迄今并未申请入美国籍。我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国人,以中国人为荣,盖人不可忘本啊!”他婉言谢绝了移民局官员的好意。舅公的两个儿子王成栋、王成钧都是博士,其中大儿子王成栋子承父业,也是一位教育家。2010年5月,他曾专程来到上海、南通等地,访问其父当年学习和工作过的学校,并捐赠了王裕凯的一些遗物,以志纪念。

2010年5月,王裕凯长子、美国著名华裔教育慈善家王成栋博士(中间者)亲赴上海、南通等地,寻访父亲足迹。
近代以来,盐阜大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有号称“中共一支笔”的胡乔木、著名外交家乔冠华,还有国民党要人郝伯村、爱国名将抗日烈士陈中柱、世界首位华人宇航员王赣俊等人。他们声名显赫,远近闻名。而王裕凯,则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盐城籍教育家。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夫妇寄给王裕凯博士八十寿庆的生日贺卡。
二舅公王裕凯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始终心系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伫看中兴国运开”,表达了对祖国繁荣强盛、中华复兴的热切期盼。遗憾的是,他于1990年8月30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离世。

1983年,王裕凯在洛杉矶家中赋诗《八十感怀》原件。
早在1980年11月7日,即他太太沈亚昭去世三年的家祭之日,二舅公亲手书写了一封信,告诫儿子王成栋、王成钧:“青山依旧在,绿水长东流,伊人已逝,再不回首。白云飘渺间,沧海悠悠逝,人生恍若梦幻泡影,短暂如蜉蝣。哀鸿远去,孤雁无音,天涯何处寻觅归舟?空留我独自嗟叹,倚靠寒楼,满腔悲愁向谁诉说?”读及此信,作为他的甥孙,我深受感动!时至今日,舅公虽已离世,但他的风范犹存,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正如文天祥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舅公王裕凯的一生,无疑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六七十年代我们全家合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为他的后辈,我再次捧起这封已经泛黄的家书,睹物思人,心中百感交集,仿佛能感受到他丹心泣血的深情。我将秉承他的遗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并将这份精神传之后代,为王家、廖家争光。这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幸。

本文作者廖原。
来源 大丰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