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吉、靺鞨、窝集,都与乌德盖有关。
野人女真:在明代中叶后,即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形成时,用来代指这两支女真人以外的女真人。其含义,是因这部分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故名。野人女真居住地近东海之滨,所以又称为东海女真。其中最主要的一支,历史上以兀惹、兀者、窝集、兀狄哈、兀的改、乌底改等相近译音载入史册,即今日俄罗斯的乌德盖人,他们是早期建州女真的死对头。
乌德盖人乌德盖人(乌德盖语: Удиэ, 俄语:Удэгейцы)是生活在黑龙江支流的乌苏里江东岸、东至日本海沿岸的民族,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自称“乌德盖”,意为“林中人”,在清朝文献中乌德盖人被称为“恰喀拉”(满语: ᡴᡳᠶᠠᡴᠠᡵᠠ (kiyakara),意为“蜂巢的隔壁”
历史乌德盖人长期以渔猎为生。古称乌惹或兀惹,窝集,意为“林中人”。
金代称之为“兀的改”或“乌底改”(属胡里改路管辖)。元代称之为“斡拙”,兀者野人,明代称“野人女真与兀良哈”,兀狄哈,清代则称“窝集”(森林人)。乌德盖人在森林中活动捕杀毛皮动物,因此又叫捕貂鼠人。
元朝时期,在今珲春县高力村设“奚关总管府”,在锡霍特山脉东南沿海地区的细林河流域设“失邻千户所”,在押兰河(雅兰河, 即金代耶赖地)流域设“牙兰千户所”,在锡霍特山脉东侧的兀勒河流域设“鲸海千户所”,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千户所”。元代用这些机构管辖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兀者。1343年二月,辽阳吾者野人起义反元。1346年四月,辽阳因捕海东青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起义。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叛明自立后,征讨“窝集人”,征抚其居民。
清朝时期,对其统治主要是依靠任命当地士族和乡长为官员以负责当地行政事务,且规定每两年向朝廷进行一次贡貂,同时可以得到朝廷回赐的两份财帛,称之为“赏乌林”。这种“贡貂”与“赏乌林”的制度,一直坚持到沙俄霸占乌苏里江流域后的第七年(即1867年),才由于“俄官阻拦 ”而停止。此后留在中国境内的恰喀拉人则融入了满族,如已故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所长穆瞱骏即为恰喀拉人的穆尔察氏之后。
文化乌德盖人梳两根辫子,且辫根只编两三下即用红头绳扎上。为了不让编发前移,还用一根特备的发带将两根辫子连固。发带上缀有饰珠和其它饰物。因此在发式这一点上,乌德盖人与黑龙江流域其他满-通古斯语族的族群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因此部分俄国学者认为,乌德盖人和奥罗奇人与黑龙江流域其他满语支族群并不完全同源,而只是被同化的族群。
语言乌德盖语和奥罗奇语同属满-通古斯语系的北通古斯语族的过渡语支,乌德盖人目前一般通用俄语,仍然说乌德盖语的只占一小部分。
宗教主要信仰萨满教。也有万物有灵与动物信仰(老虎)。
元末时期,由于受到黑龙江下游乌德盖野人女真的侵扰,黑龙江中上游的胡里改和斡朵里万户府的建州女真人,在首领阿哈出(李思诚)和猛哥帖木儿(孟特穆)的带领下,不得已向南迁徙,这才有了后来努尔哈赤时代以赫图阿拉为中心的蓬勃发展,及波澜壮阔的满清入关。
俄罗斯真伟大,终于彻底征服这些该死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