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恩没有生恩大?姜昆不顾反对收养养子,15年后他为何执着寻亲?

壹号信封说娱 2025-04-29 16:04:3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壹号信封

编辑|壹号信封

生恩大还是养恩大?

01

1998年10月,姜昆和同事走进了一家福利院。

这本是一场例行慰问,却成为了改变三个人命运轨迹的重要契机。

在众多孩子中,一个瘦小的身影。

6岁的小谢谭,吸引了姜昆的目光。

小谢谭身形单薄,可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韧与对生活的渴望。

这让他心中泛起一阵怜惜。

当院长提议团员们带一个孩子回家小住时,他几乎没有犹豫,选择了小谢谭。

彼时,姜昆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

家中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

他带着小谢谭回到家,本只打算让孩子小住一周。

可在这一周里,他惊讶地发现,这个6岁的孩子竟十分独立和坚强。

每天清晨,他都会自觉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有时还会准备简单的早餐。

这些小小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姜昆的心弦。​

时光匆匆,一周转瞬即逝。

离别的日子来临,小谢谭满是不舍。

他收拾行李时小心翼翼的模样,眼中闪烁的复杂情绪,让姜昆的心猛地一揪。

那一刻,小谢谭轻声问道:

“爸爸,我还能再回来吗?”

这一问,击中了姜昆的心。

收养一个孩子,这个决定很重大,需要慎重考虑。

可看着小谢谭脆弱的样子,他的内心天人交战。

最终,他拨通了远在美国妻子的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

尽管电话沟通困难,无法详细解释,但姜昆还是决定先斩后奏。​

第二天,他带着小谢谭来到民政局,为他办理了收养手续。

并将其名字改为姜河。

姜昆暗自下定决心,无论未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要给姜河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可惜,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内心始终缺一块儿。

02

后来姜河到了上学的年纪。

姜昆夫妇满心期待地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茁壮成长。

然而,他们渐渐发现,姜河对书本知识缺乏兴趣。

在学校里总是坐不住,成绩也不太理想。

每次看到他的成绩单,他们夫妇都满心忧愁。

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为他请家教、报培训班,可都收效甚微。​

就在他为姜河的学习问题焦头烂额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姜河的人生轨迹。

一天,牛群前来拜访,两人在客厅里交谈甚欢。

这时,调皮的姜河不走寻常路,从楼梯扶手上滑了下来。

牛群仔细观察着姜河,发现他身形轻盈、动作灵活。

有着超乎常人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便提议道:

“姜河这孩子身体素质不错,说不定是个学杂技的好苗子。”​

牛群的建议,照亮了姜昆夫妇心中的迷雾。

他们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提议。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送姜河到艺校学习杂技。

为了全力支持儿子的梦想,他们甚至在沈阳买了房,以便随时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姜河对杂技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天赋。

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进行高强度地训练。

无数次,他因为动作失误而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每当他想要退缩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姜昆夫妇期待的眼神。

这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咬牙坚持下去。​

日积月累的训练,让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凭借出色的表演,他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上夺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姜河的表现,不仅让姜昆夫妇感到无比骄傲,也吸引了娱乐圈的目光。

一家公司为他量身打造了电影《我是冠军》。

讲述一个杂技少年追逐梦想的故事。

虽然该片上映后的成绩平平,但他精湛的杂技表演赢得了不少赞誉。

转眼间到了2007年。

这一年,娱乐圈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场关于姜河寻亲的风波,激起了千层浪。​

彼时,姜昆正深陷“相声理念之争”。

就在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之时,姜河想要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不胫而走。

原来,一次姜昆带着姜河去福利院参加联欢活动。

看到一些孩子与亲生父母团聚的场景,他心中一直压抑着的对亲生父母的思念汹涌而出。

活动结束后,姜河靠在树边默默流泪。

姜昆发现后,关切地询问,姜河这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姜昆听后,心中五味杂陈。

他理解姜河的心情。

毕竟血浓于水,对亲生父母的渴望是人之常情。

但他也担心,姜河的寻亲举动会被外界误解。

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姜河的意愿。

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帮助姜河寻找亲生父母。​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出了“寻人启事”。

详细描述了姜河的身世信息和被遗弃时的情况,希望能得到有用的线索。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媒体们纷纷聚焦此事,大肆报道。

一时间,姜河寻亲的话题登上了各大娱乐新闻的头条。​

网友们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有人称赞姜昆心地善良,心胸豁达。

在自己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时候,还能全力支持养子寻亲。

也有人对姜河的行为表示不满。

姜昆夫妇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给予他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他却在这个时候想要寻找亲生父母,简直是忘恩负义,是养不熟的 “白眼狼”。

甚至连姜昆的女儿姜珊,也难以理解姜河的做法。

她觉得姜河的行为伤了父母的心,忍不住破口大骂“吃里爬外”。​

面对外界的种种流言蜚语和质疑声,姜昆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地为姜河的寻亲之路奔波忙碌。

他四处打听线索,联系可能知情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每得到一条线索,他都会和姜河一起,满怀期待地去追寻。

即便一次次失望而归,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那时候,外界一度对“生恩与养恩究竟谁更大”的话题争论不休。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恩赋予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是生命诞生的基石。

没有亲生父母的结合与孕育,就不会有个体生命的存在。

这是一种无法割裂的血缘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纽带。

许多人认为,生恩是一种天赐的缘分,是人生的起点,理应受到尊重和珍视。​

然而,养恩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养恩是在漫长岁月里,养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情感上的关怀呵护以及精神上的引导培育。

在姜河的成长历程中,姜昆夫妇无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他的学业,他们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教育资源。

当发现他在杂技方面的天赋后,又全力支持。

不仅送他去专业学校学习,还购置房产陪伴他。

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养恩的生动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有很多领养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他们与养父母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甚至超越了血缘关系。

其实姜河寻找亲生父母,并非是对姜昆夫妇养恩的否定。

他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示,姜昆夫妇对他的养育之恩。

他永远铭记在心,姜昆永远是他最敬重的父亲。

他想要寻找亲生父母,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身世的好奇。

是一种本能的情感需求。

03

在这场争论中,或许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恩和养恩的感受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生恩还是养恩,都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珍贵的,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重要来评判,而应该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出发。

理解每一个人在面对这种复杂情感时的挣扎与选择。​

亲情的真谛并不在于这种简单的评判。

无论是生恩还是养恩,都是亲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珍惜身边的亲情,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中。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家人的爱,用理解和包容去回应他们的付出。

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和增进亲情的纽带。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家人。

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因为,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在风雨人生中最坚实的依靠!

看完记得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参考资料:

父亲姜昆和儿子姜河. 央视网.

指尖公益“网罗”爱心 姜昆等助力“授渔计划·平安成长”精准扶贫“志+智”活动[2018-01-26]. 中国青年网.

1 阅读:10

壹号信封说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