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管理部务的问题】
自皇太极创设六部伊始,便已出现管理部务的举措,彼时,王与贝勒受令分管六部事宜。然而,在此阶段,六部尚书之制尚未确立,尚书一职时而阙如。由此可见,可将分管部务的王、贝勒视作彼时六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尚书之职。
清军入关之后,政治体制格局有所变迁,六部设置尚书逐渐成为固定制度。与此同时,清王朝仍沿袭旧有规制,委派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参与管理部务。发展至康熙年间,大学士亦加入管理部务的行列。然而,应当明确的是,在清朝初期,无论是王、贝勒,抑或是大学士承担部务管理工作的情形,在当时并不普遍。
雍正登基之后,出于制衡外朝权力之目的,时常安排心腹之内廷要员,出任诸如六部等外朝机构的最高行政职务。如此一来,在雍正一朝,以心腹内廷官员管理部务便成为一种惯常举措。
雍正皇帝缘何将管理部务确立为常态化举措?此与彼时的朝廷局势紧密相关。
在清朝顺治与康熙统治时期,相较于外廷,内廷势力相对薄弱。其中,内阁在政治架构中占据举足轻重之地位,执掌题本这一关键权力。鉴于内阁权力渐趋膨胀,为有效制衡其权力,清廷针对大学士的品级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秉持着重满抑汉这一基本准则的历史背景下,清廷于官员品阶设置上,对满汉大学士作出差异化安排。彼时,明确规定满大学士品秩为一品,而汉大学士仅为二品。此举核心意图在于限制汉人获取关键权力,以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优势。然而,鉴于内阁所处位置为外朝,致使外朝势力在权力架构中相对内廷呈现出较强态势。基于对权力平衡的考量,康熙皇帝遂设立南书房,旨在凭借这一内廷机构,有效制衡外朝势力,确保统治权力的集中与稳定。
雍正登基之后,便将削弱外廷势力列为重要政治举措,特别是对内阁与六部等外廷关键机构,采取了针对性的抑制策略。至雍正七年,以西北战事为契机,雍正皇帝创设军机处,并委以心腹大臣充任军机要职。自此,内廷在政治权力格局中逐步占据主导,外廷的影响力渐趋式微,朝廷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迁。
从法理角度审视,即便军机处作为国家核心权力机构,亦无法完全替代内阁在政务体系中的地位。这是由于诸多国家日常庶务的处理,依旧仰仗内阁这一传统政务机构。基于此情形,雍正皇帝通过扩充大学士员额,并增设协办大学士职位,以优化政务处理机制。
自军机处设立后,其运行机制致使军机大臣常由大学士兼任,这一局面使得内阁承担的事务量显著增多。鉴于此,为有效应对内阁工作负荷的增长,扩充大学士数量便成为必然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朝时期,大学士的设置数量相对稳定,平均维持在5人;然而,至雍正朝时,形势发生变化,大学士人数增加至7人。
军机处设立后,内阁与六部地位呈下行态势。为平衡这一权力重新分配格局,雍正帝通过调整官员品级予以应对,将大学士品秩定为正一品,尚书则设定为从一品。
在雍正统治时期,委派亲王、军机大臣以及大学士执掌各部事务乃是一种普遍的政治安排。以张廷玉为例,其凭借大学士之职,主持吏部政务长达十余年之久。
【再来说过管理部务的不同说法】
在雍正朝之前,于行政职务表述方面,针对王贝勒、大学士负责部务的情形,称谓颇为一致,皆以“管理部务”统称。然而,至雍正时期,相关职务表述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且令人费解之态。彼时,雍正帝在进行此类职务任命时,展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其选用的用词亦极为灵活多变,诸如“管理”“管”“总理”“兼理”“办理”“料理”等词汇皆被广泛使用。
鉴于其头衔种类繁杂,难以逐一罗列,故在此仅就若干常见头衔展开阐释。
雍正初年,怡亲王允祥奉令总理户部事务。在此情境下,“总理”一职实掌户部全权,相较而言,户部尚书在决策层面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于户部内部,无论事务巨细,皆需经允祥首肯方可执行。从职能实质来看,总理户部之责,类同于户部首席尚书之职。
从行政管理职权角度分析,相较于总理一职,“管理”所涵盖的权责范畴相对较轻。以清朝官员张廷玉为例,其以大学士身份兼理吏部事务。此处的“管理”,意即全面统筹协调。然而,具体执行层面的事务,仍由吏部尚书主责。仅在处理重大政务事项时,需向张廷玉进行请示汇报,由其作出最终决策或提供指导意见。
在政务管理体系中,兼管部务现象屡见不鲜,从实际效用审视,其荣誉性质往往甚于实际职权。以雍正初期为例,雍正帝颁令隆科多兼管吏部事务。与此同时,出于权力制衡之考量,雍正帝委任福宁安为大学士并兼任吏部尚书,且使其位序居于隆科多之上。不仅如此,又命汉臣张鹏翮出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如此安排之下,吏部短期内出现三位尚书并存之局面,而在实际运作中,却无一尚书能独揽绝对权力。
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办理”这一政务执行方式,多应用于某部尚书职位出现合适人选匮乏,或所选之人资历尚浅的状况。此方式具有临时性特征,通常待该部政务步入正轨,“办理部务”这一临时委任便会被解除。
此情形实则为荣誉称号,主要授予资历颇深的老臣。这类老臣通常难以跻身皇帝的核心权力圈层。然而,鉴于他们或是前朝旧臣,或拥有极高的资历与威望,故而在擢升为大学士之际,会被委以仍管部务之职,不过他们并不承担具体的事务执行工作。
雍正推行管理部务的常态化举措,这一策略不仅成为内廷掌控外朝部分机构的有效方式,更是其在内廷新组织结构构建方面的重要尝试。从实际施行效果而言,该举措成效显著。
乾隆帝高度认可此举措,于乾隆二十年颁布上谕,将管理部务之制正式确立。迨至嘉庆朝,嘉庆皇帝进一步将军机大臣分拨至各部担任尚书。在这般架构下,外朝的各部院借助内廷官员,以分层分级之形式,与皇帝维持着必要的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