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为何在乾隆心中地位不高?归结起来,他至少有三个致命短板

夜莺歌声凄凉 2025-04-13 09:39:09

在乾隆统治时期的文武群臣之中,若论在影视领域的知名度,纪晓岚无疑跻身前列。或许是因其声名远扬,致使诸多观众误将其视作乾隆皇帝身边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然而,事实上,纪晓岚于乾隆一朝所占据的地位以及所处的境遇,着实颇为尴尬。

乾隆帝对纪晓岚实则持有轻视态度,曾先后两次给予负面评判。其一,言及“朕鉴于汝文学造诣尚有可观之处,故而委以领掌四库书馆之职。然本质上不过是如同豢养倡优般对待,汝怎敢肆意妄谈国事!”;其二,又谓“所派遣之纪昀,本乃迂腐无用之儒士,原本便无足轻重” 。

乾隆对纪晓岚的此番评价,似显严苛。然古语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乾隆精于权术,擅长驾驭群臣之道。若其内心对纪晓岚毫无成见,断不会出此令臣子颜面扫地之语。

乾隆对纪晓岚持有轻视态度,实有其内在缘由。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出身门第不显赫】

于官场晋升之途,能否位至显要,主要受出身与门第两大核心要素左右。清代,纪晓岚乃声名远扬的才俊,其文章与学识造诣颇深。凭借乡试解元的佳绩,纪晓岚于科举中高中二甲第四名进士,进而顺遂踏入翰林院。

然而,从门第角度审视,纪晓岚家族实难谓门第显耀。其祖父获监生之名,父亲得举人功名,且二者多就职于地方。尤其是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虽为官声誉尚可,却仅官至四品知府。如此官职,决定了纪容舒难以向纪晓岚提供丰沛的政治资源。

在清代,门第观念相较于隋唐时期已趋弱化。然而,通常而言,若祖父于朝堂之上位处显要,其儿孙便更易获致皇帝的擢升。

以乾隆时期汉族官僚群体为例,于部院大臣及封疆大吏之位任职者,多为累世簪缨之家的后裔。清代作为少数民族所建政权,自定鼎中原伊始,便对汉族官员怀有防范之心。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非世代仕宦之家的汉族士人,仕途晋升面临较大阻碍,往往局限于中低级官职,难以崭露头角。

纪晓岚能够在众多官员中崭露头角,并非单纯凭借其自身才华,关键在于他获得了刘统勋的垂青与举荐。倘若缺失这一关键因素,纪晓岚的仕途轨迹极有可能截然不同。

【其二、学术型官僚有天生的缺陷】

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依其职能属性,官员可划分为行政型、技术型与学术型三大类别。其中,行政型官员多就职于京城的核心机构,诸如六部、都察院以及大理寺等,承担着国家行政事务的运转与管理职责。而技术型官员,则主要集中于司法、河道治理、太医院以及钦天监等部门,因其工作性质特殊,需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方可履职。

在翰林院与詹事府中,存在一类被定义为学术型官员的群体。从行政能力视角审视,该群体的诸多成员,并未展现出处理政务所必需的行政素养。其任职岗位多集中于文献编撰及历史修纂等学术范畴的事务。

纪晓岚堪称学术型官员之典范,自踏入仕途,其主要职司即专注于书籍编纂工作。自乾隆二十一年步入仕途至乾隆三十年期间,他历任诸多关键编纂职位,诸如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以及方略馆总纂等。

乾隆三十有八年,清廷设立四库馆,旨在系统整理与编纂各类典籍。彼时,经刘统勋推举,纪晓岚获准入馆,参与书籍纂修事宜。自投身于此,纪晓岚便将其主要心力倾注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之中。

从国家治理层面观之,行政类官员在官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往往更易缔造显著功绩。当此类官员凭借卓越政绩或在具体事务处理中展现出超凡能力,对国家治理有所建树时,便极易获致君主的倚重与提拔。究其本质,行政管理实则为国家运行的核心要务,其对于国计民生的维系以及江山社稷的稳固,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纪晓岚的仕途轨迹观之,其于行政领域并无卓越建树,亦未涉足关键行政机构要职。纪晓岚沿着学官路径稳步晋升,其任职履历主要集中于礼部。自内阁学士起步,逐步擢升至礼部尚书之位,其间,还曾短暂膺任左都御史。

在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架构中,六部各司其职,礼部相较其他部门,所涉事务以礼制范畴为主,行政事务相对简约。纪晓岚自幼浸淫于经史典籍,对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颇深,造诣不凡。乾隆帝洞悉其才学专长,委派纪晓岚任职礼部,此举措足见乾隆帝用人之明,深谙量才器使之道。

【其三、不具备入阁拜相的条件】

自军机处设立,清代内阁之实权渐趋式微。然内阁作为国家名义层面的中枢政务机构,地位尊崇。故而,大学士之位,向为朝廷所珍视,鲜少轻易授予大臣。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大学士一职通常身兼数职,或于军机处供职,或兼理部务事宜。纪晓岚其人,行政履历相对匮乏,若委以单独掌管一部之重任,以其能力恐难以胜任,乾隆帝出于政务考量,自然不会贸然涉此风险。而军机处对于任职者要求更为严苛,以久历六部事务的刘墉为例,其一生亦未能获授军机大臣之衔。

在多数情况下,纪晓岚于乾隆朝所承担的角色,乃是文学侍从。乾隆皇帝素好彰显自身风雅,在政务之余,常向大臣展示其文学素养。而纪晓岚,作为声名远播的才俊,凭借其敏锐且高超的才思,深得乾隆赏识。君臣之间,因而常有诗文唱和之举。

从客观视角审视,纪晓岚之所以能获乾隆帝赏识,关键在于其出众才学,于其他方面并无显著建树。乾隆帝对纪晓岚有着精准定位,仅安排其承担修书之职,而未令其涉足朝政事务。

初始阶段,纪晓岚于自身定位尚未明确。在乾隆帝南巡之际,纪晓岚贸然进呈若干政见。岂料,此举动引发乾隆帝严厉斥责,乾隆帝言辞峻厉地表示:“汝何敢妄谈国事?”

经此教训,纪晓岚行事风格为之一变,自此潜心投入四库馆事务,对朝政缄默不语。需明确的是,纪晓岚在文学领域造诣颇深。从文化建设角度而言,《四库全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编纂完成,纪晓岚厥功至伟,其在文化层面的突出贡献不容小觑。

嘉庆十年,鉴于纪晓岚身为前朝耆宿,凭借其深厚资历与崇高威望,获加太子少保衔,并晋位协办大学士。然仅逾月余,纪晓岚溘然长逝。后世以“纪大学士”称之,实则其终未获任内阁大学士之职。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