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普通的空袭,而是普京的‘攻城锤’战术。”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约情报官向笔者透露,俄军此次动用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与“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混编攻击,精准摧毁基辅南郊的能源枢纽和西部铁路调度中心。 这类打击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系统性瘫痪乌军后勤链的“外科手术”——仅2025年第一季度,俄军已炸毁乌克兰60%的柴油储备库和45%的铁路变电站,迫使乌军将珍贵的装甲部队分散部署在缺乏燃油补给的据点。更致命的是心理威慑:当基辅市民在防空洞里刷到克利奇科“可能弃土”的发言时,抵抗意志正被悄然瓦解。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震天响。2024年大选后,共和党强硬派掌控国务院,其“弃乌保欧”路线日渐清晰。笔者从五角大楼渠道获得的数据触目惊心:美国对乌军援金额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180亿美元骤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3亿美元,且60%为过期弹药。更阴险的是,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模拟推演报告直言:“用第聂伯河划界,可节省北约年均470亿美元的东翼防御开支。”当拜登时代“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的口号,变成特朗普的“止损生意经”,基辅的筹码正在急速蒸发。
泽连斯基的困局在于内外夹击。前线士兵每人日均弹药消耗量不足俄军1/5,而欧盟承诺的100万发炮弹只到位37万。更讽刺的是,克利奇科在地方武装中安插的亲信,正以“保卫家乡”为由拒绝向顿巴斯调兵。倘若此时接受美国方案放弃乌东,泽连斯基将同时得罪民族主义者和西方金主;但若继续强撑,基辅可能重演马里乌波尔的悲剧——整座城市在轰炸中化为瓦砾堆。
这场危机暴露出全球地缘政治的冰冷法则:小国永远是大国的棋盘。当美国用乌克兰消耗俄罗斯的目标,撞上欧洲的能源焦虑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基辅的领土完整早已被明码标价。而普京的导弹,不过是加速这场拍卖会的落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