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三河市因一项城市规划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当地城管部门要求沿街商铺的门头广告牌禁用 “红、黑、蓝” 三色,这一规定被曝光后,引起社会上高度关注,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质问背后缘因,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闪电评论:一纸“色彩禁令”失底色,莫让权利与傲慢野蛮生长!新华网则用【招牌禁用“红蓝黑”,行政决策莫要太随意】为题进行了评论。

而三河市官方至今未有正式答复,4月10日,该市城管答复 “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 的回应,更是将权力的任性展露无遗。

而在评论区里,众多网友也是对三河市此项举措表达了强烈不满,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令人印象深刻,这是目前我见过最辛辣、最大胆的评语,不知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看了会有如何想法。该网友针对此事评论道“从此三河的‘花不敢红、夜不敢黑、天不敢蓝’,”其内涵令人深思。

从事件本身来看,统一店面招牌并非新鲜事,早些年在全国多个城市都有过类似实践 ,但多数以负面评价收场。在三河市的此次事件中,当地或许是出于城市景观整洁美丽的考量,希望通过规范视觉系统来提升城市形象。2024 年 11 月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中,列明了广告牌匾设计的负面清单,其中涉及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等内容,这成为了此次颜色禁令的一个依据。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了诸多问题。

众所周知,店面招牌是商家重要的 品牌形象的呈现,承载着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像蜜雪冰城那标志性的红色招牌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凭借这一醒目的红色标识,能够轻松识别并找到店铺。而当招牌被强制改为绿色后,失去了品牌原有的辨识度,可能导致客流量锐减。对于商家而言,更换招牌还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增加了经营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忽视商业规律、损害商家利益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化。

而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城管部门的行为更是凸显出权力任性的弊端。在没有充分沟通、解释以及提供相关文件依据的情况下,仅通过口头通知便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这种 “一刀切” 的简单粗暴方式,严重缺乏程序正义。当面对媒体询问和公众质疑时,相关部门或是沉默不语,或是给出 “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就改回原色” 这样不负责任的回应,完全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进一步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法治社会中,权力的行使应当受到制约和监督,遵循法定程序,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三河市城管部门的行为,显然逾越了权力的边界,将公权力当成了肆意妄为的工具。

来源环球网
回顾过往,老百姓常说 “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这句话老百姓的俗语,深刻反映了权力任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一些地方,政策的制定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仅仅凭借决策者的主观意愿或者一时的心血来潮,就仓促出台并强制推行,全然不顾及基层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感受。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更让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破坏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建设 “服务型” 政府。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决民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就三河市招牌颜色事件而言,若政府在决策前能够充分听取商户的意见,考虑到商业品牌的特性以及对商家经营的影响,与商家共同探讨出一个既能满足城市美观需求,又能保障商家利益的方案,或许就能避免这场风波。比如,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提供一些颜色搭配的建议和设计方案,鼓励商家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个性化设计,而非强制推行单一的颜色标准。
三河市广告牌颜色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任性的危害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地应当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规范权力运行,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城市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