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上最长寿的妃嫔,不受老公康熙待见,但却受雍正和乾隆礼遇

小岛知风 2025-04-11 09:48:15

在清圣祖康熙皇帝众多后宫妃嫔中,定妃万琉哈氏的出身并不出众。她出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父亲万琉哈・拖尔弼仅任正五品郎中,其家族世代为内务府包衣 ,是正黄旗包衣辛者库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年仅14岁的万琉哈氏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为宫女,与后来的雍正生母且成为德妃的乌雅氏同日进宫。

然而,同样是包衣出身,乌雅氏入宫后很快获得康熙的宠幸,而万琉哈氏却依旧在宫中地位低下,只能默默从事着宫女的劳作,成为紫禁城众多宫女中毫不起眼的一员。

入宫后的万琉哈氏,起初并未得到康熙的关注,在漫长的十年时光里,她在深宫中默默无闻。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她有幸被纳入康熙后宫并得到宠幸,还生下了皇十二子胤祹。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给万琉哈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她依旧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只是一名普通的庶妃。按照清朝宫廷规矩,嫔位以下的妃嫔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因此,刚出生不久的胤祹被康熙交给了太皇太后孝庄身边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抚养。

彼时,苏麻喇姑正因孝庄去世悲痛欲绝,有轻生殉主的念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对幼年的康熙照顾有加,在康熙心目中是如母亲一般的存在,所以康熙看到苏麻喇姑因孝庄去世悲痛的想轻生时,康熙为了转移苏麻喇姑的悲痛情绪,于是就把刚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给她抚育。

此后的日子里,万琉哈氏在孤独与思念中度过,她虽为皇子之母,却依旧在深宫中无人问津。康熙对她的态度始终冷淡,仿佛她和这个孩子从未在他的生命中掀起过波澜。万琉哈氏在后宫中如同透明人一般,无人在意她的存在。

就这样,万琉哈氏在寂寞与等待中熬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康熙决定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之间、生育过皇子且尚未受封的嫔御为妃嫔 ,已经58岁的万琉哈氏才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册封,被封为定嫔。

这份迟到的册封,对于万琉哈氏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尽管来得如此之晚,但也让她在深宫中的地位得到了些许提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皇帝即位。这位新帝的登基,为定妃的人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雍正即位后,于十二月下旨称:“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 。”这道旨意,让万琉哈氏从定嫔一跃成为定妃,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

然而,雍正此举并非毫无缘由。在康熙晚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之争中,定妃的儿子胤祹始终保持中立,没有卷入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低调,在复杂的宫廷局势中独善其身,成为康熙的成年皇子中少有的未被雍正打击清算的人。

雍正帝即位之初,为了向天下展现自己厚待兄弟,特意将胤祹的贝子爵位直接晋升为履郡王,而这份对胤祹的恩宠,也延伸到了定妃身上。定妃能够晋封为妃,很大程度上是母凭子贵,沾了儿子的光。

雍正元年(1723年),对于定妃的家族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雍正下旨将定妃的娘家抬出包衣旗籍,编入满洲正黄旗。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定妃家族世代为包衣的命运。

在清朝,包衣的地位极为低下,他们是皇室的家奴,世代为皇室服务。而定妃家族能够脱离包衣身份,成为上三旗中的一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

这不仅提高了定妃家族的社会地位,也能让其家族成员的未来发展道路更加广阔。将普通妃子的家族抬入上三旗,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足见雍正对定妃和胤祹母子的重视。

遵循康熙生前的遗诏,在他驾崩后,皇子们可以将年长的母妃迎回家中居住。于是,雍正继位后,定妃就搬出皇宫,移居至其子履郡王胤祹的府邸居住。在胤祹的王府中,定妃开始享受天伦之乐,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

在雍正年间,每逢重大节日,雍正必赏赐定妃很多金银绸缎,表达对她的关怀。甚至在定妃染病时,雍正还特派御医前往诊治,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雍正的这种礼遇,远超康熙遗留下来的其他太妃,也让定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温暖。在胤祹的孝顺和雍正的关照下,定妃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安宁。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正式即位,此时定妃已经75岁高龄 ,成为康熙遗留下来仅存的四位太妃之一。

在康熙帝的众多后妃中,定妃的长寿显得尤为突出。乾隆提倡以“以孝治天下”为治国纲领,对这位“祖母”级别的定妃,更是给予了极高的尊崇和礼遇。而且,乾隆继位之后就立刻加封胤祹为履亲王,可以说对定妃和胤祹母子都极为尊崇礼敬。

每逢年节,乾隆必迎定妃入宫,让她与太后、太妃们一同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定妃80岁和90岁大寿时,乾隆更是亲自为她赋诗献寿。

尤其是90岁大寿时,乾隆还亲临履亲王府,为定妃庆寿 。这一盛大的庆典,被当时北京人誉为“盛事空前”。在古代,90岁的高寿极为罕见,更何况是在宫廷之中。定妃的长寿,对于皇家来说,无疑是一种祥瑞之兆,象征着乾隆盛世的繁荣和昌盛。

定妃与乾隆之间,除了普通的祖孙关系外,还存在着一层鲜为人知的特殊关联。乾隆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出自富察氏家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而胤祹的嫡福晋,正是李荣保的大哥大学士马齐之女,按亲缘关系来说,胤祹的嫡福晋是富察皇后的堂姐。这层姻亲关系,使得定妃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更加特殊。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一年(1756年)时,定妃先后两次卧病在床。乾隆得知后,两次亲自前往履亲王府探视。

在病榻前,定妃紧紧握着乾隆帝的手,眼中满是慈爱与感激 。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种真挚的情感,超越了宫廷中的等级和身份,展现出了浓厚的亲情。

最终在康熙二十二年(1757年)时,定妃去世。她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享寿97岁 ,创下了清朝历史上后妃最长寿的纪录。她的长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远离宫斗的平和心态,是定妃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朝,她因出身卑微,不受到康熙宠爱,在宫中地位低下。然而,正是这种边缘化的处境,让她远离了宫廷斗争的旋涡。

这使得定妃养成了不争不抢,淡然处世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种豁达的心境,使她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后来搬到胤祹的王府居住,王府中的优渥生活条件,也为定妃的长寿提供了保障。在王府中,她衣食无忧,生活安逸。胤祹对她也极为孝顺,精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王府中的舒适环境和家人的关爱,让她能够安享晚年。

此外,乾隆朝对高寿太妃的特殊礼遇,也让定妃感受到了尊重和温暖。乾隆的敬重和孝顺,使定妃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安宁。定妃的长寿,不仅是个人的福气,也是清朝宫廷中的一段传奇。

在定妃去世后,她的葬礼规格也远超妃级。乾隆亲自前往履亲王府祭奠,随后将她安葬在景陵妃园寝。她的葬礼规格之高远超一般妃级待遇,充分体现了乾隆对她的尊崇和礼遇,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长寿对于皇家的重要意义。

定妃的传奇一生,最终成为了康乾盛世的历史注脚。她的长寿不仅见证了清朝的繁荣昌盛,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定妃在康熙朝长达43年的嫔位生涯,表面上看是被康熙忽视、不受宠爱的体现,是一种失败的境遇。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为她后半生的顺遂埋下了关键的伏笔。在康熙朝,后宫争斗激烈,众多妃嫔为了争宠、争权,不择手段,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之中。而定妃因出身卑微,又不受康熙宠爱,在宫中处于边缘地位,这使她得以远离权力斗争的核心,避免了卷入复杂的宫廷纷争。

而定妃的儿子胤祹,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深受母亲处世态度的影响。在康熙晚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之争中,胤祹始终保持中立,没有参与到皇子们激烈的争储斗争中。他不结党营私,不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而是选择独善其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低调,在复杂的宫廷局势中保护了自己。正是因为胤祹的这种中立策略,使得他成为雍正朝极少数能够善终的康熙皇子之一。

定妃母子二人以“不争”的态度,在诡异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保全了自己,最终成就了“大争”的结果。所以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时,有时候不争不抢,保持低调,反而能够避免陷入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低调处世的智慧,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纵观定妃的一生,是封建后宫中“不争者胜”的经典案例。她以卑微的出身起步,在康熙朝的后宫中备受冷落,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岁月。然而,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在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中保持清醒,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

定妃不争宠、不争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正是这种不争的态度,让她远离了宫廷斗争的漩涡,为自己和儿子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在雍正朝和乾隆朝,她母凭子贵,得到了两代帝王的尊崇和礼遇,实现了从冷宫到尊荣的逆袭。

所以有时退一步是大智慧,远比争一时的锋芒更能成就永恒。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