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斯曼|在生活的波涛中逐光前行

我从新疆来 2025-04-20 21:41:27

引言

从新疆的广袤大地到重庆的繁华都市,努尔斯曼用她的经历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叙事诗,每一章节都记录着她的成长、挑战与重生……

成长:三年级的一篇作文与坚韧性格的养成

▲图为努尔斯曼的故乡

努尔斯曼出生在喀什边疆小镇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在家中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努尔斯曼的父母是水利部门的普通工人,两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这对父母以非凡的远见与勇气,坚持让四个孩子上汉语学校,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们创造教育条件,这种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如暗夜中的星火般照亮了四个孩子的求知之路。

多年后,四个孩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培养与期望。姐姐成为正县级领导干部,努尔斯曼成为当地的第一批公职人员,妹妹当上了人民教师,弟弟也如愿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图为努尔斯曼家庭合影,中间小孩为努尔斯曼

与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努尔斯曼在校成绩最好,因此父母一直对她寄予厚望。

三年级时的一篇作文,成为了努尔斯曼成长故事的起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名为《家乡冬天的早晨》的作文。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或许只是一项简单的作业,但对于努尔斯曼来说,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

那时的努尔斯曼,正处在学习的困境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她的求学之路举步维艰。

于她而言,汉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习和掌握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打击和挫败也常常伴随着她。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她让母亲在凌晨四点叫醒她,以便她亲眼观察冬天清晨的真实景色。母亲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荒唐,但出于对女儿学业的重视,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那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云层时,努尔斯曼已经冒着严寒走出了家门。

寂静的街道、霜冻覆盖的大地、冰凌高挂的柳树枝……这些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为她作文的灵感来源。

当她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美景时,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令努尔斯曼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不仅当众表扬了她,还让她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这是努尔斯曼第一次被老师表扬。

那一刻,努尔斯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她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也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尊重。

就像士兵许三多腹部绕杠后“脱胎换骨”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好兵一样,这篇作文不仅让努尔斯曼在班上脱颖而出,更激发了她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她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和其他课程,逐渐克服了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碍。此外,她并不满足于课堂内容的学习。课程之外,她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观看新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五年级开学,努尔斯曼当上了班长,成为了全年级唯一一位少数民族班干部。那一年,努尔斯曼获得了全疆小学生作文优秀奖,还接受了新疆日报的采访。

小小的努尔斯曼完成了逆袭,很快就成为了班上的尖子生。

▲图为努尔斯曼上学时期

选择:三次考试与编制道路的开启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努尔斯曼被分配到离县城八九公里的莎车二公社的一所学校,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

▲图为努尔斯曼出嫁

对于像努尔斯曼家这样一个普通的南疆家庭来说,拥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安稳与保障。

然而理想与现实相差甚大。代课老师没有编制,离家又远,连工资都不足以维持一日三餐。即便如此,努尔斯曼出于对孩子和教学工作充满热爱,还是坚持“为爱发电”,一干就是两年。

努尔斯曼回忆道: “夏天还好,冬天太冷了,我差不多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上下班,每天通勤要花两个小时。”

冬天清晨的喀什小镇温差大、霜气很重,显得格外的冷。等努尔斯曼到学校时,前额上被哈气浸湿的头发结霜成冰,变成了雪白色。“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头发全是白的诶’。”

除了极差的气候条件,自身安全对她来说也是个问题。

努尔斯曼回忆道,上班途中有四五公里是玉米地。一次,一个赶毛驴车的男人不怀好意地跟在她身后。当时年仅18岁的努尔斯曼害怕极了,不知该如何摆脱身后的男人。

幸运的是,一位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恰好路过,一眼就认出了努尔斯曼。他骑着摩托车,冲男人大喊:“这是老师!不是你们这些社会上的男人能随便调戏的,赶快走!”

男人被赶走了,但努尔斯曼受到的惊吓却难以消散。

后来,在“六一”儿童节上的精彩汇报表演中,乡长注意到了多才多艺的努尔斯曼。他认为,作为全乡唯一一个懂汉语的少数民族老师,努尔斯曼应该去更好的平台锻炼,于是将努尔斯曼调回了市中心的一所学校。

▲图为努尔斯曼与好友的合照,左二为努尔斯曼

工作两年多后,县城为应届和往届的师范生提供了一次进入教师编制的机会,通过考试的教师就能拥有编制。

在校期间的优异成绩和民考汉的优势给了努尔斯曼满满的信心。

出人意料的是,努尔斯曼落榜了。

努尔斯曼总结了考试失败的原因,认为可能是刚刚生完孩子,还没出月子就考试,备考不充分,所以没有发挥好。不甘心的努尔斯曼在第二年又参加了考试。

遗憾的是,由于竞争激烈,她仍然未能考上。

当她再次看到成绩时,她的眼前一片模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接二连三的失败,对努尔斯曼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一向自信的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当中。

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失败了?”那些日夜苦读的日子,那些为了备考而放弃的休息时光,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意义。

努尔斯曼一路上的付出与艰辛,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安慰女儿:“孩子,不要灰心,失败是暂时的。你已经比上次进步了很多,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而面对巨大的现实差距和心理落差,努尔斯曼卧床不起,也辞去了代课老师的工作。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失去了目标的她,渐渐丢失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一个普通的早上,努尔斯曼的父亲外出喝早茶,在茶馆里与老友聊天。无意间,他得知好友的儿子将参加今年喀什地区的第一批公务员考试。父亲从好友那里仔仔细细地了解了一遍考试的情况,默默记在了心里。

还没等茶喝完,努尔斯曼的父亲三步并作两步,匆匆赶回家中,将躺在床上的努尔斯曼一把拉起,激动地跟她说,“丫头,快起来快起来!我刚听到一个重磅的消息。喀什要招公务员了,你快去报名考试!”

刚刚经历两次考试失败的努尔斯曼,一听说又要考试,而且还是自己不擅长的公检法领域,更是一口拒绝了父亲。

“在我看来,很多你的同龄人的实力都不如你,他们能考,你也没问题。不管怎么样,这个考试你必须给我试试!”拗不过一脸坚决的父亲,努尔斯曼最后还是拿了家里给的几百块钱,在复习了二十几天后前往喀什赴考。

担心大巴车嘈杂和女儿的安危,努尔斯曼的父亲特意找了一辆小轿车,将女儿送上副驾驶,并反复叮嘱司机师傅要慢慢开。

10月20日,发布成绩那天,努尔斯曼一大早就赶到了中级人民法院门口,门口的告示栏前站着好多学生和家长。

本就内心忐忑的努尔斯曼,看着眼前上百号人,更是不敢走上前去查看发榜名单。

紧张、忐忑、期待、胆怯……

就这样,她在法院门口来回踱步几个小时,连门口的保安都过来好奇地问她,“丫头,你咋不进去?”

等到人群离散得差不多,努尔斯曼才鼓足勇气向告示栏走去。眼前三张大纸上写满了录取者的姓名。

“第一张榜单里没有”努尔斯曼心凉了半截,从第二张看起,“第二个榜也没有”,目光扫去,第三张纸上只有几个人的名字,努尔斯曼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鼓足勇气睁开眼一看,第六个名字也是最后一个录取姓名,正是自己!

努尔斯曼“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掩面痛哭。周围的家长和考生围了上来,以为她落榜了,纷纷安慰她。

努尔斯曼边哭边解释,“我考上啦!”说完,站了起来,冲出了人群,跑到了最近的一个电话亭,跟电话那端的家人报喜。听到女儿考上的消息,父亲也激动地哭了起来。

转折:三封辞职信与重庆创业之旅

在单位里,努尔斯曼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贵人。

刚参加工作的努尔斯曼还没有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开会时不带纸和笔,她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记忆力足够好,能够记住会议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一次会议中,她却未能完整记录下书记的重要讲话,导致翻译工作出现了失误。

书记没有当众批评她,而是私下将她叫到办公室,耐心地教导她:“你这孩子就好像上战场的战士不拿枪,作为一个干部,带纸和笔是一个硬性要求。”

书记还告诉她,记录会议内容时不必逐字逐句,只需抓住重点,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简要记录即可。

这次教诲让努尔斯曼深受触动,从此她便纸笔不离身,也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

工作之余,努尔斯曼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除了工作必需的书籍,她还订阅了《读者》《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也会经常阅读一些高质量的职场和心理学书籍。

这些阅读材料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储备,也让她对工作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工作几年后,努尔斯曼的生活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9年,工作稳定的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辞职,跟随丈夫去重庆创业。

▲图为努尔斯曼的旅游照

努尔斯曼的丈夫是一名餐饮经营者,在老家喀什的新疆餐厅生意非常红火。

2018年,丈夫决定出疆开店,在朋友的推荐下,丈夫在重庆的新光天地开了一家餐厅。这一年,每当努尔斯曼有假期,她都会不远千里来到重庆,帮助丈夫打理餐厅事务。

2019年夏天,努尔斯曼将家人接来了重庆,带着一家人好好体验了一把山城重庆的热情。

▲图为努尔斯曼和妈妈

在解放碑环球中心的观景台上,望着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努尔斯曼的孩子们无比地兴奋,看着孩子们好奇的小眼神,听到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笑声,努尔斯曼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如果我辞职来重庆,你会支持我吗?”

▲图为努尔斯曼和妈妈、妹妹在解放碑环球中心的观景台

孩子们的欢笑让她想起父母送她上汉语学校的决心,她也希望能尽其所能帮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妈妈沉默许久,然后缓慢又坚定地说,“你可以辞职,可以定居重庆,但是不能去做餐饮,那是你老公的事业。我辛苦培养你,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

妈妈将年轻时祖母对她的教诲,又传递给了努尔斯曼。

公务员是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职业。然而,稳定并非努尔斯曼的人生终点,她深知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渴望。

她渴望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早日实现一家团圆。

回到喀什后,她鼓起勇气,向领导递交了第一封辞职信。

领导接过信,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你这孩子,是不是糊涂了?”他随手将信撕成两半,扔进了垃圾桶,“快出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别胡思乱想!”

努尔斯曼知道,领导并非真的生气,只是对她的决定感到不解。她默默地走出了领导办公室,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不久之后,努尔斯曼再次鼓起勇气,将第二封辞职信递到了领导的桌上。

这次,领导没有发火,而是将她喊进了办公室。努尔斯曼向领导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

领导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犟呢?你先出去,别让我头疼。”说完,他又将信撕成了碎片。

努尔斯曼心中有些失落,但她知道,自己不能放弃。

第三次,努尔斯曼在领导即将调离之际,再次递交了辞职信。这次,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站在领导面前。

领导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你真的想好了吗?”努尔斯曼点了点头。领导叹了口气,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一周后,单位通过了她的辞职申请。

从决定辞职到正式离开单位,努尔斯曼前前后后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就这样,在2019年,努尔斯曼迎来了自己的重庆创业之旅。

重生:三次难忘的分别与新征程的开启

刚开始,努尔斯曼在丈夫的餐厅帮忙,想等餐厅稳定了就自己创业。

然而,创业之路从不是繁花盛景,一路坦途,有时更像是荆棘满途,泥沼深陷。努尔斯曼便在这条路上,跌入了人生的幽谷。

尽管创业之初满怀憧憬,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当地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他们的餐厅在经营了三年后不幸倒闭,他们也失去了财富自由,一夜之间背上了100多万的负债。

这次失败对努尔斯曼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两个家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初想着势必要在重庆做出一番成绩的努尔斯曼,如今却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满腔热情瞬间熄灭。

但她也知道,相比于自己的挫败感,一直在餐饮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老公,此刻承受的打击更为沉重。

为了重振家族的信心,努尔斯曼先振作了起来。她相信,失败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只要一家人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新的机遇和突破口。

▲图为努尔斯曼在重庆

之后,老公回到了乌鲁木齐继续经营餐饮业。努尔斯曼选择留在重庆,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重新开始,努尔斯曼决定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她在旅行、阅读和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努尔斯曼以妈妈的名字注册了品牌,想要借此传承母亲对她的深远影响,期望能借此为家人创造优渥生活。

▲图为努尔斯曼设计的品牌logo

然而,命运的狂风骤起,刚刚创立品牌,母亲便溘然长逝。那一刻,努尔斯曼的世界崩塌了,巨大的悲痛如汹涌潮水将她吞噬。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是自己未能尽心照顾,才导致母亲被病痛折磨。

悲伤与自责交织,如一张无形的网,将她紧紧缠绕,让她喘不过气。

在那段至暗时刻,努尔斯曼不幸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后,她前往陆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已经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努尔斯曼还是选择了吃药和心理疏导的方式。

2022年,母亲去世后,妹妹和侄女在机场为她送行。侄女突然抱着她号啕大哭,如同一把重锤,狠狠敲在努尔斯曼心上,让她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2021 年,丈夫在重庆创业失败后,姐姐在机场送别她,一向坚强的姐姐也忍不住失声痛哭,那泪水里饱含着对努尔斯曼的担忧。

2020 年,辞职前往重庆创业之际,临行前一晚,母亲在里屋号啕大哭,那哭声里满是不舍与牵挂。

努尔斯曼与亲人的三次分别,是她心中永远的潮湿角落。

每每回忆起这些,努尔斯曼的病情就更加严重。很多次,她靠着一丝丝地清醒,及时叫停了那个准备自杀的自己。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好友雷雨始终陪伴在努尔斯曼身边,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微光。

雷雨本是她社交账号上的一名粉丝,自己经营着几家书店。无意间看到努尔斯曼分享自己读书感悟的视频后,在平台上聊了起来。一来二去,两人发现彼此如此契合。雷雨便多次邀请努尔斯曼加入自己的事业,和她一起在图书事业上发展。

▲图为努尔斯曼和雷雨

生病之后,雷雨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关怀,还在事业上给予她支持与鼓励。

她分享自己创业初期的艰难,让努尔斯曼明白困境并非个例;推荐心理咨询师,帮助努尔斯曼一点点驱散内心的阴霾;为努尔斯曼设计直播间,筹备新书店的装修,为她的事业重新点亮希望之灯。

生活不会永远停滞在黑暗里。

▲图为努尔斯曼在书店选书

在雷雨的陪伴与帮助下,努尔斯曼渐渐从抑郁的泥沼中挣扎着站起身来,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决定从擅长的领域重新出发。

▲图为努尔斯曼工作画面

她与雷雨共谋新的创业计划,准备专注于图书直播与文学故事分享,精选好书,尽最大能力去传递温暖与力量;

同时她还计划邀约作家、学者提升直播品质,加大线上内容更新,定期发布读书视频,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与感悟。

此外,她也会尝试创作一些与生活、情感、成长等主题相关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2024年,努尔斯曼完成了40万字的女性成长课,涵盖女性情绪管理、婚姻与家庭平衡、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专题。

努尔斯曼在用文学的力量给予自己和他人能量,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坚持阅读和做文学解读的初衷。

▲图为努尔斯曼在书店

“来者要惜,去者要放,我们要学会体面的告别过去。”

“或许我们都曾有暗淡无光、默默无闻、被忽视的时刻。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因为坚持、努力、学习而终被看见。我常告诉自己,默默无闻时要拼命点亮自己,成为光后就努力照亮别人,因为我曾被很多人点亮。”

如今的努尔斯曼,不再是那个在黑暗中独自徘徊的人,她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再次踏上创业之旅,向着那缕温暖的阳光坚定前行。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