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直强调管理人员品性的重要性,并把它列做选股四大标准之一。
为什么大师级投资者会如此看重一些管理人员的品性呢?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雷军曾经在一个场合里面分享了早年的招聘经历,有一个人的履历非常好,他说自己能把纸卖成黄金。最后,雷军认为他和自己公司的价值观不符,没有录取。
《左传》中也写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荒淫无度,有一次,厨师为他炖熊掌没炖熟,他竟然一怒之下残忍地当场把厨师给杀了。还命两个宫人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结果被赵盾和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晋灵公不得已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您就不要多说了吧?”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既然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苛刻地对待管理层呢?
2,委托代理风险天然存在
管理层和普通的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不一致的风险,双方属于委托代理的关系。
第一种风险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管理层对公司的各种情况比较熟悉,而小股东,特别是散户,基本上啥都不知道,处在一种绝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
第二重风险就是道德风险。由于具有信息不对称,且根本无法直接影响企业的影响,小股东只有选择买入或者卖出的权力,没有质疑的权利。
这就会导致大股东或者是管理层会挪用资金、隐藏债务,通过各种方式损害股东利益。
小股东除了寄托于,企业管理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几乎没有其他的反制和监管手段,出于非常弱势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珍惜任何可能影响到长期企业经营行为的信息,而管理层的品行就是最为核心的信息。
3,冰山一角:浪子难回头
大家还记得吗,在电影《坦泰尼克号》中,这艘巨轮就是因为撞上冰山才最终沉没。

我们要知道,冰山只是我们看到的一点儿而已,真正厉害的躲在水面下方,我们看不见而已。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做“冰山效应”,也叫冰山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决定一个人发展和行为的是那些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七。
更何况,作为管理层,他们天然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消息,避免对公司的名声造成影响,或者是让股东们感到担心。
如果连这种措施和天生的隐藏属性都无法阻止坏消息流出到市面上,可见下面极有可能隐藏着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冰山。
我见过很多类似的例子,一个投资者买了一家公司以后,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突然变得比菩萨还要宽容,对管理层的改善预期前所未有的强烈。

我们一定要记住:狗改不了吃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以后,想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要寄希望于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会突然变得正直。不要寄希望于一个贪婪的人,掌握分配权的时候会公平。
所以,一旦我们发现了一家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不靠谱,有劣迹,一定要远离这家公司,哪怕他的黑历史是很早之前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投资在企业身上,绝对不会希望管理层道德败坏,容不得半点瑕疵。
就像我们在海上航行,看到一座冰锥,我相信,稍微有理智的人都会远离。

这种错误,我们只需要犯一次,就能撞上冰山,全面开席!
4,如何识别管理者?
我们观察管理者,并不一定非得等到他做出不可挽回之事的时候,再做出决策,这个时候,通常已经有点迟了,悔之晚矣。

作为投资者,越早能够识别管理者的品行与才能,越早能够避免损失,或者是比市场更早的发现人才。
这让我最近几天看《资治通鉴》的时候看到的一个小故事《魏文侯选相》,里面有一个选人五大标准: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他平时跟哪些人打交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一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二,“富视其所与”,有钱了看他的钱用在哪儿。那些喜欢享受,喜欢攀比,把钱看的太重的人,通常没有大的成就,不会分享、不会感恩世界的人是走不远的。
第三,“达视其所举”,有权力了看他向国家推荐了哪些人。是不是善于识别人才,很多事情就是识人、用人。管理层曾经用过的人,有没有出现一些问题?
第四,“穷视其所不为”,看他会不会为了争取前途,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会不会没有底线。管理层有没有一些行贿的历史?有没有一些,面子工程?有没有高位大幅减持?公司的消息保密情况如何?一个公司如果经常业绩泄密,基本上不是啥好公司。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看他贫穷的时候,会不会什么钱都挣,什么东西都要。经营是否专注?是不是什么赚钱投什么?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