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先生,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战胜中国呢?”
面对着这个敏感的问题,已经白发苍苍的基辛格笑了起来,他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回到了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的时候。
随后他在思索了一会之后,当着所有记者的面,回答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答案。
那么基辛格究竟回答了什么?在他眼中的中国又究竟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大家往往都记得当年尼克松总统访问我国之后,为两国的外交开启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其实在尼克松之前曾经派出了国务卿基辛格作为访华的一个前站,或者说是先帮尼克松铺铺路,不过基辛格的这一次访华却显得非常神秘。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基辛格正在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在参加晚宴的时候,突然就神秘的消失了,这一下让很多记者好奇了。
美国国务卿怎么不参加晚宴呢?巴基斯坦的领导人随即对着媒体的同志们解释道,因为巴基斯坦天气实在太热了,加上基辛格同志肠胃不是很好,所以肚子不舒服了,就不参加晚宴了,现在在房间里休息。
这才让媒体们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没想到,这其实是巴基斯坦领导人配合演的一场戏。

此时的基辛格已经坐上了前往我国的秘密航班,经历了一整夜的飞行,在第二天中午到达我国。
其实在这次访问之前,已经进行了多轮的铺垫,因为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处于冰点。
所以只能通过巴基斯坦方面传话,听说了美国有访华的想法之后,我国的领导人也是非常的欢迎。
因为在当时中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一度到了刀枪相向的局面,所以在这个环境之下,中国肯定要调整对外的外交战略。
以此来避免被动的局面产生,另外美国也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中国无疑是除了苏联之外比较有实力的一个国家。

而当时美国正处在越战的泥潭当中无法抽身,正是焦头烂额的状态。
偶然的一篇报道让美国政府眼前一亮,那就是我国的老朋友曾经在长征时期采访过红军的记者斯诺来到中国。
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这也让美国政府明白,是时候跟中国好好谈谈了。
根据基辛格的回忆,本来他以为中国会对美国的到来非常惊喜,但是从当时的接待来看,其实并没有这样。
因为我国对任何国家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美国的强大而点头哈腰,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应该有。

很快他见到了周总理,通过和周总理的一番谈话,他对我国的领导人越来越佩服,在他看来周总理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而在之后他更是和毛主席见了一面,他回忆毛主席是一个思想深度非常高的人,知识非常渊博。
这次访华在为中美之间的破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让基辛格真正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为破冰之旅的奠基人,基辛格在形容中国人民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词语——凝聚力。
在他看来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是非常震撼的,这一点从中国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当中,为了对抗侵略者,国共之间开始合作。
虽然两党之间在之前矛盾重重,但是面对着国难当头的局面,两党还是选择了携手对抗外敌。
那么其实真正不积极抗日的人只有蒋介石和其身边的一些人,很多国民党将领们都发去了请愿书,希望能够上阵杀敌,希望能够战死沙场。

而在抗美援朝战役当中更是如此,面对着装备先进的联合国军,中国志愿军的装备虽然非常落后并且没有空中力量。
同时对外还面临着很多威胁,但是志愿军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的,哪怕是用肉身冲击坦克,这样的战斗力让美军感到震撼。
尤其是在美军方面方面看到长津湖冰雕连之后,身经百战的美军指挥官被吓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而当时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并不强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铁了一条心为了战争胜利。
这样的一种凝聚力,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也是美国所一直感到佩服的。

而当基辛格来到中国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也让他感到非常震撼,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地,这一点他多次提起并且表示肯定。
回国之后,基辛格讲述了自己来到中国的见闻,并且开始潜心的研究中国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他在美国人眼里成为了中国通。
就连特朗普对他都非常的敬佩,在当时中美之间贸易战争的时候多次请教他关于中国的问题。
而在其耄耋之年,也会接受一些采访,当时美国的一名将军提问,到底如何才能打败中国。

基辛格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首先要提升美国的人民凝聚力。
但是这一点在美国似乎是很难实现的,毕竟直到现在,美国的州与州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差异,有着州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
所以美国要想实现这个人民凝聚力,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资料:《百岁基辛格见证半世纪中美风云》——中国知网 作者:姜浩峰《论中国》——作者:基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