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的“金色诱惑”,行业整顿迫在眉睫,央视3·15晚会,揭开了一段卫生用品行业的隐秘角落,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山东济宁梁山县的一家名为“希希纸制品”的企业浮出水面,该企业被曝涉嫌将医疗废弃物与工业废料非法转化为卫生用品原料,一条从垃圾堆到市场的“黑色致富路”令人触目惊心。
暗访视频揭露,这家企业的仓库宛如一座垃圾山,废弃的卫生巾、纸尿裤与医疗垃圾混杂其间,部分原料甚至已霉迹斑斑,目测有上百吨垃圾。
企业掌舵人刘先生毫不避讳地承认,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每吨260至1400元,收购所谓的“次级品”,这些多是从正规厂家淘汰的残次货物“maikuku,自由点知名品牌。
经过简单的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便能以每吨7000至8000元的高价售出,利润之丰厚,令人咋舌。
更令人不安的是,整个加工流程缺乏最基本的消毒措施与质量检测,工人们仅凭双手拍打,让压缩的原料恢复蓬松,随后直接将裸露的棉芯填充进新包装。
而这些产品,不仅贴上了虚构的生产信息,还通过电商平台,打着“厂家直供”的旗号,悄无声息地流入了乡镇市场与小型母婴店。
更为骇人听闻的是,废料中的木浆与高分子树脂,经过简单粉碎后,竟被二次加工为成人纸尿裤的原料,其安全性堪忧。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企业之所以能长期获取这些非法原料,得益于与正规厂商内部人员的私下交易,他们绕过国家严格的销毁程序,将废料转化为“财富”。
据估算,每吨废料中能筛选出约500公斤的“可用物质”,为企业带来了超过300%的惊人利润。这种非法行为已持续数年,涉及的原料总量超过2000吨。
事件曝光后,济宁市迅速行动,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该企业进行了查封,并控制了相关责任人。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行业监管漏洞不容忽视。
尽管现行《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明确禁止使用回收原料,但在原料追溯、流通监控等环节仍存在监管盲区。
专家指出,这类“地下工坊”往往藏匿于监管薄弱的城乡结合部,利用电商平台的监管漏洞进行销售。
为此,专家呼吁建立卫生用品原料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加强跨区域联合执法,对违规企业实施行业禁入等严厉惩罚。
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对价格异常低廉的“特价商品”保持警惕。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的道德沦丧,更敲响了日用品行业质量安全的警钟。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如何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请大家记住这些黑心商家。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