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年间,元宵节食用的“面茧”,可能是元宵的前身。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圆子”、“团子”、“糖元”,宋人作的《圆子》,描述了当时上元节令吃的“圆子”已是普遍的食品。据《明宫史•火集》记载:“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谓汤圆也。”这做法同今天做汤圆大同小异。
按福州人的认知,咸馅的叫元宵,甜馅的称汤圆。福州的元宵一般是猪肉馅,搓成圆形的;福州的汤圆为了有别于元宵,一般捏成元宝状,或掐个小角,甜口花生馅、芝麻馅的居多。
首先,做法不同。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按以前的饮食传统,北方的大街上会有“滚”元宵的机器出现,偌大的一个机器来回不停地晃动,里面的糯米粉里躺着无数个元宵,待“滚”到合适的大小,这些元宵过一筛,筛掉表面的浮粉,就成了。而汤圆是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包入各种馅料,表面光滑。其次,馅料不同。元宵的馅料比较单一,一般说来都是甜口馅儿,花生馅儿、豆沙馅儿、黑芝麻馅儿,最为常见。而汤圆的馅料就要丰富多了,荤的素的,甜的咸的,粗粮水果鲜花馅儿的也不足为奇。再者,因做法不同,直接导致煮法有异。元宵可煮可炸,因它表面有干燥的糯米粉,煮的汤势必会浑浊,故炸元宵是北方特有的吃法。把元宵下油锅小火炸熟,色泽金黄,外酥内糯。汤圆则可煮不可炸,入锅煮熟透后,清水圆润,赏心悦目。最后,当然就是保存方法不同。元宵宜现做现吃,汤圆可冷冻保存,故超市里各种鲜肉汤圆、花生汤圆、芝麻汤圆、五彩汤圆。
传统福州人口中的“元宵丸”是肉馅咸味的,外观形似小木鱼,配料讲究,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在福州最出名的耳聋伯元宵丸中,能做到皮与馅不粘在一起,皮Q弹,肉多汁,口感清香,回味无穷。是福州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
如今,元宵丸已经从福州人餐桌上,拓展到了厦泉地区甚至国内等其他城市。不少的港澳台胞及侨胞回乡探亲时也会吃上一碗福州地道的元宵丸以慰藉思乡之情。一碗浮浮沉沉的元宵成为了老福州人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