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的冰箱,又被媳妇塞满了,我还是比较好奇的,这平时买菜买粮也方便,为啥还要囤东西呢?她直言是为了应对,突然的一个变化,以前在上海的时候,因为没有囤东西,遇到口罩事件,吃了一个星期的泡面,真的是害怕了,因此,才有了这个习惯。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平时养成囤东西的习惯,好像也没有太大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这些天,对我们普通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天气变化、政策调控及外部环境影响,这些都提醒我们,适当的囤一点东西,有备无患,关键时刻也不用慌张。
少囤白菜和猪肉,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猪肉这些价格相对比较的稳定,而且白菜,它现在属于反季节的菜,再加之温度比较高,确实也不适合拿来囤。那么建议多囤一点什么呢?
第一样:耐储存的干货
像干木耳、干香菇、干黄花菜等保质期长(1-2年),且近期价格稳定。政策鼓励农产品深加工,部分品类受补贴支持。我们可以选择多囤一点,它们可替代新鲜蔬菜,适合家庭长期储备。平时吃也非常的合适。
第二样:牛羊肉与禽肉
政府推动肉类多元化消费,牛羊肉进口关税降低(如2025年牛肉进口量预计增长10%),价格涨幅低于猪肉。高温季节禽肉消费占比提升,牛羊肉作为高端替代品需求稳定。而这个时候,也可以买一些放在冰箱当中,也不会太费钱。
第三样:米、面、杂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粮食安全,国内稻谷、小麦库存充足,价格波动较小。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囤上一些,不过也要注意,大豆关税对部分杂粮(如豆类制品)的间接影响。
第四样:冷冻海鲜
关税战下,国产冻虾、鳕鱼等价格优势凸显,且冷链物流完善,适合长期储存。而且买的话,价格也比较的实惠,放入在冰箱当中冷冻的话,也不太占地方,特别适合家庭聚餐及应急备餐。
第五样:日用品与基础调味料
比如纸巾、食用油、酱油等消耗品价格受成本影响较小,且近期无明显涨价压力。国家对基础民生用品价格监管严格,囤货风险低。所以也可以选择一些,这样应对极端天气的时候,心里也有把握,不用时刻出门去买。
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避免一次性大量囤积,分批次购买以平衡价格波动风险,此外,若猪肉价格短期上涨,可增加禽肉、豆制品摄入;若白菜降价,可适量补充新鲜蔬菜。囤的东西不要太多,要保证它的食用时间,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的一个情况。
未来10天,市场仍将受天气、政策与外部环境多重影响,但普通人无需过度恐慌。通过科学囤货、灵活消费,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保障生活品质。记住“囤货不是‘抢’,而是‘算’,算准趋势,理性应对。”这样,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时,也能很好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