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将在慕尼黑蒙特格拉斯宫举行。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中外办主任王毅,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等人将会出席这场为期三天的年度聚会。慕尼黑安全会议
相当于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是由前德国国防军军官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于1963年,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创建,最初是一个军事知识会议。很快演变成跨大西洋各方势力眉来眼去的聚会,西方政客、将军和间谍头子走到一起,在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展示出统一战线。
12年前,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个会议上正式启动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后,该会议逐渐演变为全球性质的安全政策研讨会。如今,慕安会已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全球外交论坛之一,每次会议召开,敌对方都会遵照传统聚集在这里,偶尔还会达成协议。
但是,今年这种情况将不可能再发生。本次会议没有邀请俄罗斯官员参会,事实上,历届会议期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都是会议的常客,今年却被故意忽略了,对此,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弗?霍伊斯根也是毫不避讳,他说,“我们正面临着与文明的决裂,我们必须接受其后果”。“没人能指望我们为拉夫罗夫——他基本上是普京的喉舌——提供宣传的平台。”另外一个没有被邀请的国家是伊朗。对此,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是当前形势下的一种政治正确,但是也有很多人表达了对“倒退回冷战”做法的担忧。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墨菲就曾说过,“不和你的敌人对话是危险的。”如果慕安会完全回到冷战的根源,就可能失去这种破冰邂逅的潜力。
此次慕安会上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中外办主任王毅的出席。很多人关心,中美气球事件之后,王毅主任是否可能与美国国务卿在这次会议上见面并会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球事件造成的紧张局势。目前中国官方尚没有透露相关信息。主要是因为美国近期持续炒作“中国气球”事件,极大损害了中美关系。
有分析认为,美大动干戈的背后,一方面是想借机掩盖其国内的“毒列车”以及“北溪”管道爆料等事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威胁”渲染的程度,以此来误导国际社会,进而为其对华发难以及撺掇盟友围堵中国做舆论铺垫。要知道拜登可是在最近的国情咨文演讲中信誓旦旦地声称要与中国竞争和合作,而不是发生冲突。显然,事实与其讲述的内容严重脱节。由此可见,拜登政府无疑是打着“竞争”的名义来遏制中国的崛起。
当然美国咄咄逼人,我们中国也有化解的办法。在两天的时间内,中国外交发生了2件大事。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王毅主任到达慕尼黑之前,在欧洲的行程。据中国日报网2月16日报道称,当地时间2月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到访的中国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不得不说,此次中方把出访欧洲的第一站放在法国,足以体现中方对法国的重视。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德国和法国在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
就在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带着庞大的商贸团出访中国,在能源危机和通胀危机的双重困境下,德国这个举动明显是希望通过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借助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贸易市场给德国经济注入活力,助力德国经济早日复苏。马克龙本想与朔尔茨一同前往中国,奈何具体事项没有协调好,在后续的时间里,其多次表达要访问中国的意愿,此次王毅的来访或许就是为其接下来的访华行程做铺垫。我们注意到,王毅主任在双方会谈中着重地提到:开辟中法关系新前景,赋予中欧关系新动能。对此,马克龙也直言不讳地表明:法方重视对华关系,法中加强战略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国联合盟友对华展开“脱钩断链”之际,为何作为美国重要盟友的德法要把目光投向中国?还是因为美国近年来的做法越来越让他的欧洲盟友不满。高价天然气、北溪管道被炸、“通胀削减法案”“芯片法案”等等,美国这一系列损人利己的招数,让欧洲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严重被挤压。特别是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让大量的补贴流向北美市场,欧洲国家也只能用打补贴战的方式跟美国“硬碰硬”。这种情况下,跟中国加强合作就是法德等国家脱困的好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国在外交上可谓是东西双线齐头并进,就在王毅与马克龙会谈的前一天,伊朗总统莱希开启了访华之旅。从两国此次的联合声明中,我们注意到一句不容忽视的话语,即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伊两国均致力于加强双边关系,促进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在伊朗被美方恶意制裁的背景下,中伊两国的贸易互补性不断增强。毫无疑问,在加速推进“中伊全面合作计划”的进程中,中国和伊朗的贸易往来将会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届时随着中伊关系的更加稳固,以及中阿峰会所释放出来的无穷潜力,中国与中东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美国在中东煽动反华情绪蔓延的图谋将落空。
总的来看,中国此次的东西双线动作无疑会助力中国在美国围堵中的战略突围,美方遏制中国的伎俩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