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起义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咱们经历了三大重要的革命阶段:先是土地革命,那时候大家都叫红军;接着是抗日战争;最后是解放战争。在这三个阶段里头的表现,对以后军队的评级、职务大小和军衔高低都有很大影响。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这三个阶段的功劳都太重要了,哪个都不能少。
1955年9月份,全军搞了个大评选,选出了十大元帅这批开国功臣,他们的名字从此被历史记住。大家都知道,这十大元帅在土地革命那会儿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而十大将以下的将领呢,他们的评定就不只看土地革命时期了,还综合考虑了其他两个革命阶段的表现,就连建国后去抗美援朝的功劳也算进去了。
说说那十大将啊,要是他们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没啥突出表现,对后来给他们评军衔的事儿,影响会不会很大呢?
我觉得吧,对有些将军来说,影响还真不小。要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们没参与,那十大将里面,也就这五位铁定坐稳位置,以后也肯定是大将的料,说的是哪五位呢?徐海东、陈赓、肖劲光、张云逸、王树声。
为啥这五位就算没在解放战争中立功,也照样能当大将呢?
拿徐海东来说吧,从1940年年初开始,他就从前线指挥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养身体。他是唯一一个没参加解放战争的开国大将,但这并不影响后来给他授衔。
红军那时候,徐海东真的很牛,他带着少数人马第一个走完了长征路,还搞起了红十五军团。在关键时刻,他大方地伸出援手,帮了中央红军大忙。就这些早期的功劳,已经足够让他以后站得稳稳当当。因此啊,到了1955年授衔那会儿,尽管他抗战后半段和解放战争都没参加,但还是给了他大将军衔,排在第二位。就凭他以前的那些功绩,这军衔拿得稳稳当当。
陈赓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也做过中央红军干部团的团长,在特科工作时,他是周恩来的左膀右臂,本事大得很,名气响当当。在十大元帅和十大将里,他和肖劲光是入党最早的两位。说到抗战时期,他领导的386旅战绩赫赫。就算没在解放战争中露面,他也铁定能当个大将。更何况,在那场战争中,他的表现还是一如既往地出色。
肖劲光在北伐那会儿就已经是个中将了,他投身革命特别早,跟陈赓一样,都是在1922年就加入了共产党,算是党里的老资格了,党龄很长。在红军那会儿,他就当过军团参谋长、军长、还有后方司令部参谋长这些很重要的职位。到了抗战时期,他又是我们军队里第一个兵团司令。你看,他早期的这些经历和职位,早就给他后来的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云逸是百色起义的重要带头人,他一手建立了红七军。此外,他还是位经历过辛亥革命、黄花岗战斗、护国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老革命家,资历深厚,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就算他在抗战时期像徐海东那样没能在一线,他也绝对能当上大将。正因为如此,张云逸成了唯一一个开国大将中享有元帅级别待遇的人。
王树声在土地革命那会儿,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一干就是好些年。红四方面军,那可是三大红军主力之一,人多势众,将领如云。等到新中国成立,得从里头挑个大将当代表,这人选嘛,非原来的副总指挥王树声莫属。就算他没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以后也肯定是稳坐大将之位的。
这五位高级将领的地位,不会因为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而有所动摇。另外还得提一位,他象征着我军独特的政治体系,那就是谭政。他是我们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杰出代表,要是没解放战争那会儿的突出贡献,他其实也有资格成为大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