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一个令人费解且反复出现的现象始终存在——每当上证指数攀升至3600点附近,便如同触发了某种神秘的“下跌开关”,市场总会急转直下,仿佛A股患上了严重的“3600点恐惧症”。从历史数据来看,2021年2月18日,上证综指触及3731.69点后便开启下跌趋势,短短20个交易日内,指数跌至3328.31点,最大跌幅超10.8% ;2024年10月8日,上证综指攀升至3674.53点,随后开启震荡下行,在11月期间最低跌至3152.26点,跌幅达到14.2%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3600点附近已然成为A股上行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高压线”,每次触及便引发市场恐慌性下跌。
为什么A股难以维系牛市的热度,在3600点附近频频折戟?一种观点认为,是有人对A股的泡沫容忍度极低。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对比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以英伟达、特斯拉为代表的美股明星企业,英伟达市盈率长期处于30 - 40倍区间,特斯拉市盈率更是高达100多倍,却被市场广泛接受,鲜有人质疑其为泡沫。反观A股,当一些股票市盈率超过20 - 30倍,就容易被贴上“泡沫严重”的标签,甚至被各方力量合力打压。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A股市场机制的深层问题。目前,中国A股市场存在着做空工具与投资者权限不对等的畸形格局。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股指期货、期权、融券等丰富的做空工具,在市场上行时提前布局做空策略,一旦市场达到一定高度,便通过做空获取收益。而散户投资者却因资金门槛、专业知识限制等因素,几乎只能通过买入股票做多来获利。这种“机构能多能空,散户仅能做多”的不对等局面,导致机构在市场博弈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对散户的单方面绞杀。
每当市场稍有上涨,临近3600点关口,机构便利用手中掌控的媒体资源,大肆渲染“估值泡沫”“风险加剧”等言论,制造市场恐慌情绪。同时,凭借其庞大的资金筹码,在市场上集中抛售,进一步打压股价。例如在2021年2月的下跌过程中,机构通过股指期货做空对冲风险,同时抛售手中持有的白马股,导致市场出现连锁反应,众多散户投资者因无法及时止损而遭受巨大损失;2024年10月的回调期间,部分机构借助融券业务提前借入股票卖出,随后配合舆论唱空,待股价下跌后再低价买回股票归还,完成对散户的收割。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财经领域的舆论风向也在干扰着A股市场。某雪球大V近期在媒体上公开鼓吹抄底美股英伟达,甚至高调展示高风险的操作,其行为风险极高,且存在明显的鼓吹美股倾向。英伟达作为美股科技巨头,当前市盈率已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在巨大的估值泡沫面前,该大V却号召投资者抄底,这种行为令人质疑其动机。而在舆论争议声起后,该大V又以系统文件、环境不友好等理由宣布退出雪球。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类大V已然成为美股的“代言人”,无视美股潜在风险而盲目引导投资者,不仅没有起到理性分析市场的作用,反而可能误导普通投资者。投资分享本应基于客观的投资理念、逻辑分析,而非通过展示高风险实际操作来博眼球,这种缺乏风险提示、一味鼓吹的行为,对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毫无益处。
单纯以市盈率来评判A股的泡沫并不合理。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行业特点存在巨大差异。A股中包含大量新兴产业公司,这些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前期投入大、盈利少,但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市盈率指标衡量。比如科创板和创业板中的许多科技企业,虽然当前市盈率较高,但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份额扩大,未来盈利有望大幅提升,其高市盈率是对未来增长预期的反映。

A股要摆脱“牛市恐惧症”与3600点魔咒,关键在于构建更加合理的估值体系,不再单纯以市盈率论英雄。同时,亟需完善市场机制,打破做空工具的使用壁垒,赋予散户更公平的交易权限,减少市场博弈的不对等性。此外,还需加强对财经舆论的监管,避免别有用心者利用舆论误导投资者。监管层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同时鼓励企业提高自身质量和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市场参与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A股的估值,结合企业的基本面、行业前景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一看到市盈率升高就恐慌抛售。只有这样,A股才能走出健康、持续的牛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