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临终前留遗言警告,党内出了特务,还在中央核心任职多年!

大博小阳 2025-04-21 15:57:31

【前言:】

彭老总快走的时候,写了封信,说党里头有特务,还特别提到了“党里的头号笔杆子”。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那个被叫做头号笔杆子的人,到底是谁呀?一个写东西的,咋就能闹出这么大动静呢?

1974年11月,彭德怀大将军因为生病,在北京带着冤屈离开了人世。

快不行的时候,彭德怀还写了封信,说咱们党内竟然藏有特务!这可不是小事啊,这么多年都过去了,真让人琢磨不透。这个特务到底是谁呢?

【“年少有为”】

戚本禹从小就挺出众,16岁那年就加入了学生团体,这一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走上了救国的道路。两年后,他又进了北京劳动大学深造。学业一完成,他就凭着自己的好成绩和扎实的本事,过关斩将,成功拿到了政治档案室实习秘书的岗位,还进了中南海工作。

戚本禹特别能干,你给他张报纸,他立马就能挑出里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有次他在报纸上看到淮河流域发大水,老百姓受灾挺严重,他二话不说,就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个小册子,好让毛主席看。

毛主席瞧了一眼,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觉得这小伙子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从那以后,戚本禹的工作机会就多了起来。他不仅会给毛主席递送新闻稿件,还经常从报纸上挑选些诗词,剪下来送给毛主席。

他凭借着这股子热情,很快就啃完了好多哲学和历史方面的书,思想觉悟也提升了不少。

戚本禹在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是挺走运的。到了1958年,中央搞起了整风运动,结果,整个政治秘书室的人都卷了进去,戚本禹和其他七个主要成员一样,都被停了职,接受调查。

戚本禹眼看就要因为那事儿被踢出职位,发配到乡下去。可巧的是,毛主席这时候听到了风声,立马喊了一声“停”,戚本禹就这么躲过了一难,啥损失都没有。

【“平布青云”】

他在中南海逐渐崭露头角后,职位也跟着一路攀升。

1962年那会儿,戚本禹从一名平平常常的秘书,一跃成了《群众反映》这本刊物的主编。这刊物可不简单,是中央自个儿的内部读物,中央的大领导们就靠它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毛主席可是这本刊物的头号粉丝。在毛主席身边服务多年,戚本禹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毛主席身边就得是那种实话实说,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的人。

因此,当戚本禹担任主编那会儿,他说话直接,勇于把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摆到台面上,这使得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更高了。

毛主席经常在大家面前夸他,而且,差不多每一期的《群众反映》,毛主席都会自己动手写上评语。

这无疑是对戚本禹个人才华的高度认可。

不过,1963年,他的日子可算是大变样了。那年,他动手写了一篇特别出名的文章,题目叫做《聊聊李秀成的自述,也向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几位先生请教几个问题》。

这本书是在1962年快结束时他写好的,然后1963年就发表了。虽然之前已经有好多学者讲过李秀成的故事,但戚本禹挑了个不一样的路子,对李秀成进行了很直接的点评。

这篇文章一出来,马上就火了,大家都特别,议论纷纷,真的是闹得沸沸扬扬。

之前史学界大多觉得,李秀成那时候投降,其实是为了保存实力,没办法的办法。但戚本禹却头一回把这事儿说得严重了,说他这是背叛了革命。

更重要的是,这事政治色彩相当浓厚,跟彭老总本人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戚本禹闹出了不少风波,结果名气噌噌往上涨,一下子就变成了那时候大家议论纷纷的焦点人物。

戚本禹备受鼓舞,趁热打铁,接连写了好几篇深入探讨李秀成的文章。

他的这些文章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短短一两年工夫,大家就开始认为戚本禹是中央里最厉害的作家之一。

戚本禹因此又升了官,直接被安排去《红旗》杂志做了主编。

人们总是忙着追求名声和财富。

然而,戚本禹并不觉得足够,他渐渐明白,文章能变成政治上的一个手段,靠着这个手段,他能给自己铺条更好的路。

戚本禹尝到了甜头后,打定主意要好好扩展自己手里的那些“作品”。

1967年3月30号,戚本禹写了篇文章,标题挺震撼,叫《这是爱国还是卖国?说说那部反动电影〈清宫秘史〉》。这一写可不得了,事情闹大了,把刘少奇也给扯进来了,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戚本禹写了那篇文章后,就慢慢变得失控了。虽然他以前写文章是为了在政治上显摆,但他心里还是想写出点好东西,里面的看法也挺有自己的想法。但打从那篇文章起,戚本禹写的文章就纯粹成了他玩弄权术的手段。

不少专家认为那篇文章过于上纲上线,强词夺理。但戚本禹回应道:“原因就这么简单:你压根儿算不上什么‘老革命’!你是冒牌货,你就是潜伏在我们内部的赫鲁晓夫!”

他靠着一根笔杆子,愣是把那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搅和成政治上的大乱子,弄得一塌糊涂,还让好多无辜的人跟着遭了殃。

说到彭德华,情况也差不多。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彭老总就频繁遭到指责。戚本禹这个人很会察言观色,一看彭德怀这位大佬失势了,就多次在报纸上对他发起攻击。愣是把彭老总描绘成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家伙。这些文字煽风点火,引得好多群众情绪激动,往彭德华身上泼了更多污水。

彭德怀对那个狡猾家伙的算计,心里头一直耿耿于怀。快不行的时候,他还在想着戚本禹当年是怎么骂他、批他的。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大家提个醒,别让那种倒霉事儿再发生了。

戚本禹在政治圈里慢慢显露出他很大的野心。他变得特别活跃在各种政治场合,一心想靠自己的力量和关系,把自己的目标给实现了。但慢慢地,他做的事情就走偏了。他开始煽动群众,想利用乱子来达到自己的小算盘。

他瞎编乱造,歪曲真相,故意挑起社会纷争,就为了达成他那歪门邪道的目标。可他却没想到,自己这些瞎话会给国家和老百姓惹来多大的麻烦。

时间慢慢过去,戚本禹的那些坏心思逐渐被大家发现,他的好名声也一点点没了,被大家怀疑和看不起。大家开始看清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站出来保护国家的安稳和社会的和睦。

最后,戚本禹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全都被翻了个底朝天,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大家的指责和法律的惩罚。

1983年的时候,北京的中级法院判了戚本禹三个罪名:一个是搞反革命宣传鼓动,一个是诬告别人陷害好人,还有一个是带头打砸抢。因为这些事儿,他被判了18年牢,而且4年里头还没政治权利。

啥都是浮云过眼,啥也留不下。世间万物,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到头来都如梦幻泡影,啥也抓不住。人们追求的名利、财富,到最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啥也带不走。所以说,“啥都是浮云”,别太执着,别太计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好。

1986年,戚本禹重获自由,之后就被分配到了上海市图书馆当管理员。经过18年的铁窗生涯,戚本禹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写作上。尽管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他还是接连写出了《先秦人物论》、《秦代人物论》和《两汉人物论》这些书。

他在历史这块挺有研究,这全靠之前在毛主席那儿工作时,打下了扎实的底子。那些文学经典,他随便就能引用。

要不是他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不顾道义,把彭老总等人当成往上爬的工具,也不至于落到被众人唾弃的地步。

戚本禹对于彭老总称自己为特务的说法,根本不买账。他解释,那时候的自己,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往高处爬。

不过话说回来,把戚本禹比作特务,某种程度上也挺贴切,毕竟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央,简直就是个大隐患。

就算他没跟敌人联手,也已经给国家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动荡,这些损害,戚本禹一辈子都挽回不了。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