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顺从的国家就能拿到“最好的协议”?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一句“先发优势”,让全球贸易市场陷入新一轮震荡。
有人将这句话解读为“胡萝卜加大棒”,有人则嗅到了强权逻辑下赤裸裸的胁迫——当“协议”成为筹码,国际规则还能剩下几分公正?
金融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投资者对美国“关税战”升级的恐慌。
特朗普政府一边高举“对等关税”大棒,一边向盟友喊话“早谈早受益”,这种矛盾的策略像极了商场促销——“限时优惠,过时不候”。
但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可不是打折促销那么简单。
翻看美国列出的优先谈判名单,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日本赫然在列。
这些国家或拥有战略要冲地位,或握有关键产业链资源。
当贝森特声称“90天关税暂停期后可能不会有正式文件”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悬在谈判桌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越南、印度、韩国、日本已被白宫列为“牵制中国的重要棋子”,而其他国家的命运,不过是“被动等待美国回应”的备选项。
乌克兰的遭遇堪称典型案例。为换取美国援助,基辅被迫接受将半数自然资源收益注入美控基金,甚至连核电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交易标的。
最新曝光的协议草案更要求乌克兰所有外汇收入直接汇往境外,美国在基金董事会占据绝对话语权。
可面对特朗普“不签就有大麻烦”的威胁,泽连斯基政府连公开批评的勇气都没有。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的双重标准。当伊朗在阿曼谈判中坚持“平等立场”时,美方愿意展现“建设性态度”;
可对待所谓“战略盟友”,白宫却在协议中塞入年利率4%的还款条款。
这种区别对待暴露了美国外交的本质——所谓“最好的协议”,不过是根据地缘价值定制的枷锁。
当“先发优势”变成胁迫工具,当“合作共赢”沦为利益收割,小国弱国的议价空间正被疯狂挤压。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某个国家制定的“最佳协议”,而是基于真正平等的对话机制。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依靠强权建立的秩序终将崩塌,唯有尊重与共赢,才能让全球化的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