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底,朝鲜那边打起来了,美国不光明正大地去帮南韩,还派了第7舰队到台湾海峡,拦着我们国家统一。到了10月,北朝鲜的军队快不行了,只剩下几万残兵退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我们国家一看这形势,决定派人民志愿军去朝鲜帮忙。不过,要跟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硬碰硬,长期周旋,就靠我们那时候的装备,那真是难上加难。
那时候,首批进入朝鲜打仗的志愿军部队,像第38、39、40、42军这些,虽说都是原来东北野战军的顶尖部队,但他们手里的家伙主要是老式的拉栓步枪。机枪呢,也不过是装20发子弹的“捷克式”轻机枪。美军头一回碰上志愿军时,瞧见这帮人身上没军衔、没徽章,扛着些过时的武器,还当是“朝鲜的民兵”呢。
刚进入朝鲜那会儿,咱们的装备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还特别老旧。
那时候,志愿军手里的家伙什儿可真是五花八门,不光老旧,还啥样的都有。一个步兵班里,你能看到从日本鬼子那儿缴来的“三八大盖”,还有从国民党军队那缴的“中正式”、“汉阳造”,再加上美制的卡宾枪,啥枪都有。这么多不同型号的枪,修起来麻烦得要命,弹药供应更是乱成一锅粥。
由于“三八大盖”步枪得用6.5毫米的子弹,咱们国家造的步枪呢,都是照着德国货做的,所以用的是7.9毫米的德军子弹。而美式枪支呢,它们又用7.62毫米的子弹。这些子弹啊,咱们国内基本都没法生产,就算能生产,数量也极少。为了保证志愿军在前线能打胜仗,国内只好号召各地把仓库翻了个底朝天,把以前缴获的各种不同口径、型号的子弹都收集起来,分好类后再送到朝鲜前线去。
现在得赶紧给武器装备补充弹药了,急需啊。
靠着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子弹炮弹,志愿军突然发起了反击,才进了朝鲜俩月,就把美韩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可到了1951年春天,志愿军各部队的弹药都快用完了,根本没法继续跟敌人对着干。那时候,咱们国内的军工生产还没搞起来,没办法,只能找苏联帮忙。志愿军全面换上了苏联的装备,从苏联那边得到了新的弹药补给。
二战快打完的时候,苏联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商量,加入了打日本的战斗,火速调动了150万大军去围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仗打完后没多久,苏军就换上了新式的AK-47自动步枪、T-54坦克这些厉害家伙,而他们之前用的波波沙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还有上千辆T-34坦克,都堆在了远东的仓库里,数量多得数不清。
二战时期的旧账也得连本带利还清。
这些玩意儿虽然是二战时候的老古董,可在志愿军手里还是挺管用的。中国这边跟苏联说要这批武器,苏联的头儿斯大林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为啥呢?因为保卫朝鲜也能帮苏联挡掉美军在远东的威胁。不过斯大林说了,这费用得“AA制”,就是中苏两国平分装备的钱。
那时候,新中国才刚刚站稳脚跟,啥都得从头开始搞。但苏联呢,他们拿那些装备,说是按“出厂价打五折”,实际上全算成了贷款给我们。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光得还本钱,还得加上利息一起给。想想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们中国人民那可是流血流汗,无偿地去帮朝鲜打仗,还帮他们重建军队。可苏联呢,作为朝鲜的另一个邻居,拿出些自个儿不用的装备,居然还要一件一件地算钱。
那时候,在前线亲自带兵打仗的志愿军头儿彭德怀大将军,在审阅苏联帮忙写的稿子时,特别留意里头有没有“大方得很”“毫不利己”这类词。要是瞅见了,他就会立马拿起笔,毫不犹豫地给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