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慢阻肺,他俩的生活怎么如此不同?

医事汇 2023-11-15 15:50:48

2023年11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我国慢阻肺患者接近一亿,40岁以上每7人中就有1人患慢阻肺。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实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控制的疾病,在未发病时及时戒烟,发病时积极控制症状,规律用药,大部分可以取得很好地治疗效果,很多人可以获得正常人差不多的生存预期。但是如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治疗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将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芳分享了两位患者的治疗经过,由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同,若干年之后两人的生活质量天差地别,这为慢阻肺患者敲响了警钟。

【一】老张

老张今年75岁,在他古稀之年因咳嗽胸闷来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确诊为慢阻肺。老张来院时身体条件很差,从院门口到门诊诊室不足200米的路程就难以承受,一路上停下休息了两次,问诊时也是气喘吁吁咳嗽不止。

张春艳副主任医师为其办理住院手续后开始规范化治疗,给予抗炎、平喘、化痰、雾化及相应呼吸支持技术等综合治疗。

经过治疗,老张的二氧化碳分压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胸闷气喘也大幅缓解。

治疗周期结束后,老张顺利出院,并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规范吸入药物,戒烟戒酒,坚持佩戴无创呼吸机,接种疫苗,适当的肺康复锻炼,按时复查。

张春艳在整个治疗过程建立“评估-回顾-调整”长期随访的管理流程,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一眨眼五年过去了,老张的病情稳定,较五年前并未明显加重。

【二】老王

而与老张截然相反的是老王。

老王其实不老,今年刚60岁,但他的身体状况如今却不如老张远矣。

三年前确诊为慢阻肺,他也算胸科医院的“老朋友”。

十月中旬,老王感染了流感病毒,同时合并多种细菌感染。

再次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治疗时,老王胸闷气短,咳痰困难阻塞气道,二氧化碳分压高达100mm/hg以上,住院期间两次昏迷,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二氧化碳一直排不出,潴留在体内,可导致严重酸碱代失衡,循环抑制,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张春艳紧急将老王转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RICU方翔主任团队抢救多日才脱离危险。

虽说病毒细菌感染是偶然的,但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却不令人意外。

在过往三年的治疗中,老王每次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疗都不能遵医嘱完成治疗,总是症状稍有缓解便吵着出院,说“不中再来”。

然而,疾病康复是长久之功,有它的周期规律,完成治疗闭环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仅仅一次慢阻肺急性加重,就可导致肺功能下降速率增加40%,生活质量恶化长达6个月以上,短期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倍,5年内因急性加重住院死亡的风险增加55%。由此可见慢阻肺稳定期的规范治疗举足轻重。

75岁的老张尚能含饴弄孙,刚退休的老王却躺进ICU,个中差别令人警醒。

慢阻肺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不能觉得症状减轻了以后自行停止。

孙芳提醒:近日支原体肺炎、流感等疾病高发,慢阻肺患者更应注意防护。慢阻肺患者在秋冬季往往更容易发生急性感染加重,而且,慢阻肺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引起病原体感染。因此慢阻肺患者更要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与病毒可能的直接接触的机会,以免加重病情。(穆倩倩)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