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图与文无关)
1、小时候的等待,是心里永远填不满的洞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在电话里的声音比真人更熟悉。
小时候最羡慕同学下雨天有家长送伞,而我书包里永远塞着折成豆腐块的雨衣。
那时候觉得,父母的爱像天上的月亮,看得见却摸不着。
每次他们过年回家,我总会偷偷数他们待了几天——数着数着,枕头就湿了一大片。
其实孩子要的关心特别简单。
感冒时有人摸摸额头,家长会有人坐在我的座位上,睡前能听的不是电视声而是故事声。
可这些平常小事,在我这儿都成了奢侈品。
慢慢地,我学会了自己量体温,自己把奖状收进抽屉,自己对着墙说“晚安”。亲戚总夸我懂事,却不知道这种懂事是被生活硬生生磨出来的。
这种日子过久了,人会生出两种本事:一是特别能忍,二是特别敏感。
别人家父母随口一句唠叨,我能盯着看半天;老师多问一句“吃早饭没”,心里能暖好几天。可越是这样,越害怕别人对我好,总觉得自己不配。
就像饿久了的人突然看见满桌饭菜,第一反应不是扑上去,而是躲开——怕吃了这顿,下顿又没着落。
女孩(图与文无关)
2、长大后推开父母的手,是伤口结的痂太厚上初中住校后,事情开始变得微妙。
宿舍里天天有家长来送汤送衣服,只有我的储物柜永远安静。
可当某天我妈突然出现在校门口,拎着保温桶说炖了排骨时,我浑身不自在。
她伸手想摸我头,我下意识往后躲了半步。那瞬间我们都愣住了,她眼眶发红,我喉咙发紧。
后来他们好像要弥补什么,电话从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三次,微信消息叮咚响个不停。
可我已经过了需要他们问“今天吃什么”的年纪。
有回我爸非要开视频看我租的房子,我借口信号不好挂了电话,其实是不想让他看见我床头还摆着小时候的全家福。
早该过去的委屈,不知怎的就变成了怨气。
结婚的决定也带着点赌气的成分。
和对象认识不到两年就领证,朋友都说太快了,可我心里清楚:我想有个自己的家,想证明没有父母插手也能过得很好。
婚礼上我妈拉着我的手掉眼泪,我客客气气给她递纸巾,但就是做不到像别的新娘那样扑进妈妈怀里哭。
有些亲密,错过时间就再也学不会了。
女孩(图与文无关)
3、现在死死抱住孩子,是不想重复放手的痛女儿出生那天,我在产房哭得比孩子还凶。
护士以为我是疼的,其实我是想起小时候发烧,迷迷糊糊喊妈妈,结果摸到的是冰凉的枕头。
现在哪怕再难,我也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
她在菜市场哭闹,我一手抱她一手拎菜,累吗?当然累,但看着她趴在我肩头流口水,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有朋友劝我别这么惯着孩子,他们不懂,这不是惯,是补课。
补我小时候没上过的“被爱课”,补那些深夜躲在被窝里的委屈,补听见同学喊妈妈时心里漏风的洞。
每次给女儿讲睡前故事,都像在给二十年前的自己讲故事;每次亲她软乎乎的小脸,都像在亲那个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的小女孩。
现在的我终于懂了,父母当年不是不爱,是无奈。
他们在城市搬砖头的手,握不住家里孩子的童年;他们算得清工钱,算不清孩子心里下了多少场雨。
我不再怨恨,但也不愿重复他们的路,至少我能让女儿知道:妈妈的手机24小时为她开着,妈妈的怀抱永远不用她等。
女孩(图与文无关)
作者介绍:
欧小希,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带你体会世间“人情冷暖”。
喜欢请在下方点赞、分享、收藏和评论。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