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菌唑在前几年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后,让人们对其又有了新的认识。
它与戊唑醇有着相似的结构,但相较于戊唑醇,丙硫菌唑的杀菌效果要优越很多,更是显著的优势。
戊唑醇众所周知,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农药,主要用于防治高等真菌病害。
但随着农业的发展,戊唑醇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导致很多病原菌产生了抗性,严重降低了其防治效果。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就将目光投向了丙硫菌唑,它也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
三唑硫酮类杀菌剂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的一类新型杀菌剂。
其中的一种成员——扑硫酮,曾广泛推荐用于防治小麦上的锈病。
后来又开发出了滇葡酸钠,作为一种新一代农药,逐渐推广到小麦、谷子等作物上,用于防治锈病。
丙硫菌唑的优势逐渐凸显,有望成为越来越多作物防治锈病的新宠。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证实,丙硫菌唑的杀菌效果要优于戊唑醇,并且其治疗效果也要更好。
可以说,丙硫菌唑是戊唑醇的一种良好替代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丙硫菌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那么,丙硫菌唑该怎么用?
有哪些配方需要记住?
丙硫菌唑防治机制丙硫菌唑主要是通过内吸作用来进行防治,其对真菌体内甾醇合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当植物感染了白粉病时,丙硫菌唑会被植物吸收并转运到植物组织中。
此时,丙硫菌唑会进入真菌体内,并在真菌细胞膜上结合,从而发挥其抑制作用。
具体来说,丙硫菌唑能抑制真菌体内一种名为脯氨酸脱羧酶的酶活性,从而阻止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所必需的中间产物的生成,最终导致真菌细胞膜破裂,从而杀灭真菌。
除了对白粉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外,丙硫菌唑对其他多种由高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甾醇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对一些真菌产生毒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之,丙硫菌唑是一种通过内吸作用来杀灭真菌的有效杀菌剂,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甾醇合成,从而达到清除感染、治愈植物病害的目的。
丙硫菌唑配方推荐白粉病防治:
配方: 4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丙硫菌唑噻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施用方法: 7~14天一次喷雾,共喷2-3次。
说明: 此配方利用了两种内吸性杀虫剂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并且兼顾了白粉病和其他叶部病害的防治需求。
锈病防治:
配方: 40%氟苯苄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噻呋酒盐酸盐2500倍液
施用方法: 7~14天一次喷雾,共喷2-3次。
说明: 此配方利用了两种内吸性杀虫剂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并且兼顾了锈病和其他叶部病害的防治需求。
幼苗期白粉病防治:
配方: 2%苯噻乳油300倍液
施用方法: 幼苗期每10天喷1次,共3次。
说明: 此配方用于幼苗期防止早期白粉病爆发,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对幼苗安全性较高。

成苗期白粉病防治:
配方: 70%丙硫全晶2500倍液
施用方法: 成苗期每10天喷1次,共3次。
说明: 此配方用于成苗期防止白粉病损失,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拓展延伸:
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发病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方成分和比例,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丙硫菌唑使用建议使用时机: 丙硫菌唑应在发病初期时使用,此时疾病发展较慢,使用丙硫菌唑能够及时抑制疾病的发展并清除潜在威胁,从而保护植物的健康。
如果在晚期使用,就算再强劲的药物也拯救不了植物,因为已经晚了,所以即使是晚期使用也不会非常有效果。
因此,及早应用丙硫菌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用量问题: 使用丙硫菌唑时必须根据作物、药物和气候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剂量。
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参考产品标签上给出的目标剂量,然后根据有效成分浓度对剂量进行调整,最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温、高湿、降雨、植物密集、病害程度严重等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以确保防治效果。

结语:
丙硫菌唑是一种强效杀虫剂,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潜在健康风险的化学物质,对于其使用需要谨慎并遵循相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