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那会儿,新中国头一回搞军衔评定,结果有175位大将军被封为了中将。后来呢,到了1956年和1958年这两年,还有两位将军又被提拔成了中将。这么一加起来,开国时候的中将就有整整177位了。
解放战争那会儿,总共有16个正式的兵团,外加3个是起义过来的兵团,一共19个。在这19个兵团里头,有那么4位政委,后来转到地方上去干活了,结果就没赶上授衔那档子事。这四位是谁呢?就是王世泰、谭启龙、袁仲贤和李井泉,他们以前可都是在兵团里当过政委的大人物。
授奖典礼那会儿,陈赓、萧劲光和罗瑞卿三个人拿到了大将军的头衔。就在同一天,王震、谢富治、苏振华、韦国清、肖华、赖传珠,还有接了罗瑞卿政委班儿的李志民,他们都被封为了上将。
这次晋升中将军衔的一共有四位将领,他们分别是郭化若、莫文骅、徐立清和李天焕。值得一提的是,徐立清和李天焕两人并非一开始就坐上了政委的位置。徐立清是在王震之后,接过了政委的担子;而李天焕则是在李井泉之后,成为了新的政委。
为啥这四个人仅仅被评为了中将呢?他们为何没能获得更高的军衔,比如上将,而只是被定为了中将?这其中必有缘由。咱们得琢磨琢磨,为啥偏偏是他们四个,止步于中将的级别。或许,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或贡献,还未达到晋升更高军衔的标准。但无论如何,中将军衔也是对他们努力和付出的肯定,只是咱们好奇,那未达更高标准的差距究竟在何处。
郭化若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出来的学员,他亲身打了东征和北伐两场大战,之后还跑到苏联莫斯科的炮兵学校去进修,专攻炮兵技术。但回国后,郭化若在红军里主要是干高级参谋的活儿。时间来到1941年,他又转回了军事教育这行,开始在军队学校教书,一直教到抗日战争打完。
解放战争一开始,他就告别了呆了快十年的延安,接到命令匆匆跑到前线,去当华东野战军纵队政委。时间一晃,到了1949年2月9号,他又被提拔为三野9兵团的政委,还兼着党委书记的职务。
1952年评定军衔那会儿,郭化若的级别被确定为副兵团级。按常规来看,到了这个级别,理应可以拿到上将军衔。但实际情况是,郭化若并没怎么在前线带兵打仗,他更多的是在后方做高级参谋的工作。在抗战那会儿,他主要忙的是军事教学这块儿。
郭化若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有段时间被人错当成了“反派”,结果党员身份就这么被取消了,而且这一取消就是七年。虽然后来事情搞清楚了,证明他是清白的,但那会儿的事儿还是影响了他早期的升官速度。
莫文骅,是个在历史上留下深深脚印的人,他这辈子简直就像传奇一样。他不光是军事方面的高手,还是个老百姓特别喜欢的领导。打仗那会儿,他特别勇猛又聪明,带着队伍打赢了好多大战。到了和平时期,他又靠着出色的本事和全心全意的付出,给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功劳大得很。莫文骅这个名字,肯定会一直写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一页里。
莫文骅在南宁的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就是那个跟黄埔军校第九期差不多的地方,读完了第六期的课程。他亲自参加了百色起义,然后跟着红七军,从广西一路走远路到了中央苏区。
他是一名专门搞思想工作的军官,当过师级单位的政治部头头,亲自上阵打过中央苏区反敌人第四、五次大围攻的战斗,还跟着队伍走完了那段超难的长征路。
抗日战争打响后,莫文骅被委以重任,成了留守兵团的政治主管。他的任务可不轻,得守着边区,还得想法子让边区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得确保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
抗战打完后,莫文骅被调去了东北,当上了第四纵队的政委。接着他又往上升,当过兵团政委,不光是第十四兵团的政委,连第十三兵团的政委他也干过。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莫文骅就被派去当广西省军区的副政委,并且还得管南宁市市长的活儿。可没逍遥多久,他突然就被调到了东北军区,去做了政治部主任。这次工作变动啊,对他后来评军衔影响可不小。
在他的自传中,他直截了当地说,那事儿其实得怪他自己,因为惹到了高岗。想当年在陕北的时候,留守兵团那边政委的位置空缺,高岗本来是想争取这个职位的。但没想到,莫文骅没给他这个机会,反而提议让肖劲光来兼任。结果,高岗就因为这事儿对他心生不满。
因此在1952年评定等级的时候,他被划分到了副兵团级这个档次。
再者,莫文骅长期以来主要是负责搞政治工作的,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一直呆在后方给予支持,没怎么上前线打过仗。因此,到了授衔那会儿,他就只拿到了中将军衔。
聊聊李天焕这家伙,确实挺有料的。他在历史上那是留过名号的。简单来说,他干的那些大事儿,在政坛和军界都挺吃得开,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掺和过不少关键的历史时刻,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出过不少力。总而言之,李天焕这名字,值得咱们铭记,他的那些事儿和成就,可不该被大伙儿忘掉。
李天焕在红四方面军里是个很棒的政治工作者,红军那会儿,他是军政治部的头儿,帮着李先念军政委干了不少事儿,算是他的得力助手。
1945年夏天7月份,李天焕接到新任务,去了冀察军区工作。他先做了军区的政治部主任,后来又变成了冀察纵队的副政委,同时还管着政治部的事儿。不光如此,他还当过察尔省军区的副政委,也是一并管理着政治部的各项事务。
抗战打赢后,他被调去冀察和冀中两个军区工作,当上了政治部主任,还兼职副政委,这两个地方都是晋察冀军区管的。1948年,李天焕被提拔为华北军区第3兵团的副政委,同时还管着政治部主任的活儿,帮着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和政委李井泉处理大事。转眼到了1949年,第3兵团改了个名,叫第20兵团,李天焕也跟着升了官,成了兵团的政委。
新中国一建立,李天焕就被派去当公安部队的副政委了。到了1955年那会儿,他还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呢。
李天焕其实是个不小的官,但在抗战那会儿,他的军阶并不算高。加上他总是被调来调去,导致升官的路子特别坎坷。还有啊,他成为兵团政委的时间,也比起别人来要晚得多。
徐立清是个大名人,因为他的出色贡献和巨大影响,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的故事和品质鼓舞了好多后来人,成为了大家学习的对象和榜样。
徐立清专门负责政治方面的事情,他亲身经历了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对抗敌人“围剿”的战斗,并且也走过了长征的艰难路程。在红军那时候,他做到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的政治部头头的位置,这官职可不小。
抗战那会儿,徐立清是冀南东进纵队的政委,还一并管着第5支队的政委工作,他领着队伍在冀南跟敌人打了好几场反“扫荡”的硬仗。后来,他又被派去当第129师政治部的组织部长。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徐立清被调到后方,挑起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政委的担子。
解放战争那会儿,徐立清在大西北的战场上可是出了不少力。一开始,他在西野那边管着政治部的事儿,后来就被调去第6纵队当政委了。等部队重新整编后,他又成了第6军的政委。没多久,他又升了官,变成了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的副政委,还兼着政治部主任的职务。转眼到了9月,他接替了王震的位置,当上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政委。
徐立清自愿把中将军衔拱手让人,这事儿很快就在部队里传遍了,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新中国成立后,徐立清在总干部管理部干上了副部长的活儿,和罗荣桓搭档。他一开始是管给军队评级的事儿,那时候,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让评级工作顺顺当当,徐立清自个儿先动手,把自个儿的正兵团级往下降,变成了副兵团级。时间一晃到了1955年,该授军衔了,他又做了个差不多的决定。按条件,他当上将是绰绰有余,但他琢磨着,当个中将更合适,对自己对工作都好。尽管上头一再劝他,徐立清就是不肯要上将衔,硬是让自个儿成了开国中将。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