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情感让人生变得丰富,让爱你的人增多。但是,情感是很累心的。情感越丰富,心理感受上就会越累。如果你不想对不起父母,不想对不起爱人,不想对不起孩子,还不想对不起朋友,就要付出很多,会非常辛苦。所以,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同龄朋友关系,刚开始是中性的,即男孩与女孩不分性别地玩在一起。然后是同性的,即男孩喜欢找男孩玩,女孩找女孩玩,这一般从10岁左右开始。再往后则是异性的发展,一般在16岁上下,也称花季。再往后的发展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循环,他开始恋爱了,恋爱意味着他的情感又一次进入一对一的关系,具有排他性。这时的恋不同于依恋的恋,那是被动的;现在是主动的,甚至是疯狂的。这时的情感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只有乳母告诉过我,别人和我同样是人。不但我要吃饭,别人也同样不吃饭要饿肚子;别人也有感觉,别人肉皮打了铅弹会一样地痛。这些用不着讲的常识,我并非不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不容易想到这些的,因为我根本就想不起别人,更不会把自己和别人相提并论,别人在我眼里只不过是奴才、阿哈、庶民。我在宫里从小长到大,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会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过别人也是人的道理。”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一定是因为你体验过这种感受,或者你被人家告知过这种感受。如得过胃病的人在发现别人胃痛时更能体谅并给予帮助,相反没得过胃病的人往往对别人的病痛无感。我的一位男性同事有一次聊起生孩子的事,他说:“我老婆生孩子的时候我曾陪在她身边,听到她生不下来疼得嘶哑的喊叫声,我当时就想,绝不让她再生第二个孩子,我要一辈子善待她!”可是,有多少丈夫亲临老婆的产程?他们怎知女性在十多个小时的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是何种感受?
情感,作为人性的核心,不仅需要在抚养互动中形成依恋关系,还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去经历感知别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包括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接触和交往,与同龄人的接触和交往,与密友(幼时最好的伙伴)的接触与交往,还包括他的初恋,当他第一次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全心全意的付出……孩子最初只依恋一个人,也就是抚养人,一般是妈妈。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把情感扩展到爸爸、奶奶、爷爷等亲人身上,发展出了亲情。亲情越丰富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越好。我们发现,情商高的人往往来自大家庭,来自生活中人员丰富的背景。如赵本山就曾讲过,他是吃村里百家饭长大的,他对人性的了解让他对各种人的模仿惟妙惟肖。相反,如果家庭成员很少,比如就妈妈一个人养孩子,孩子的性格往往比较安静,对人的认知往往比较简单,也比较“单纯”。
当孩子走出家门,跟同龄人接触玩耍,就开始发展横向的友情。他的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快乐,他就越愿意出门到外面去玩。但是,城市化的居住方式让现在的孩子陷入一种隔离性的孤独,如果父母或亲人不是有意带孩子走出家门,他在这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谈完恋爱就要组建家庭,然后生孩子,抚养下一代。到这个时候,人的情感就发展得比较立体完整了,上有与父母的关系,下有与孩子的关系,左右既有与爱人的关系,还有与同事、朋友的关系。当人生的几种重要情感、纵横情感都具有时,他的感受经历就会异常丰富。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爱配偶,还要爱父母,既要爱孩子,还要有朋友。
总之,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无论哪一种情感,只要一个人内心尚有部分情感,他就尚有人性;如果他毫无情感表现,这个人就毫无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