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春,香港九龙塘一间逼仄的公寓里,89岁的龚楚颤巍巍地写下“邓公钧鉴”四个字时,钢笔突然漏墨,在信笺上洇开一团乌云般的墨迹。
这位曾与朱德、毛泽东并称“朱毛龚”的红军创始人,此刻要给曾经的部下邓小平写信——五十年前百色起义时,他是红七军参谋长,邓小平是政委。
这封穿越半个世纪的信件,最终在深圳罗湖口岸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对话。而邓小平给这封信所批的十二个字极具智慧。
粤北山间的革命火种
1901年生于广东乐昌的龚楚,22岁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的成绩单至今保存在广东省档案馆。这个地主家的少爷,本可继承三百亩良田,却在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时,带着自家护院家丁加入孙中山的平叛部队。《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记载,他作战时总爱戴金丝眼镜冲锋,被战友戏称“儒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在入党志愿书写道:“愿将家产充公,以证革命决心。”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档案里,留有龚楚1926年绘制的乐昌县土地分配图。他用红蓝铅笔标注的地主庄园,有七处是龚氏宗族产业。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彭湃在巡视报告中写道:“龚楚同志能大义灭亲,实为难得。”这种决绝,让他在25岁就担任了北江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
井冈山上的“铁三角”
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井冈山会师时的合影中,站在两人身后的龚楚手握马鞭,意气风发。时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的江华回忆:“龚参谋长善制作战沙盘,常与朱毛研讨至深夜。”在江西永新县档案馆,保存着龚楚手书的《步哨勤务细则》,这份我军最早的哨兵条例,系统规范了侦察、联络、警戒等十二项制度。
最显其军事才华的当属大柏地伏击战。1929年2月,龚楚率特务营佯装溃退,将国民党军刘士毅部引入峡谷。时任宣传队长的罗荣桓在日记中描述:“龚楚立于山巅挥动红旗,顷刻间弹如雨下。”此役歼敌八百,缴获步枪八百余支,解了红四军下井冈山后的燃眉之急。
百色起义的生死搭档
1929年邓小平与龚楚在广西的配合,堪称早期革命史上的经典组合。龙州起义纪念馆保存的会议记录显示,时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主抓政治,龚楚负责军事训练。他们共同创办的《右江日报》创刊号上,龚楚撰写的《怎样组织农军》至今仍是研究早期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
1930年2月隆安之战,红七军遭遇建军以来最惨重失利。邓小平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特别提到:“龚楚同志亲率敢死队夺回水塔高地,身中三弹仍坚持指挥。”此战过后,龚楚左腿永久性伤残,行走时需拄拐杖。军医吴之理在回忆录中写道:“取出弹片时没有麻醉药,龚参谋长咬碎了三根竹筷。”
信仰迷途中的坠落
1934年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成为龚楚人生转折点。赣南党史办保存的《斗争》杂志第73期,刊载着批判龚楚的署名文章,指责他“包庇地主父亲”。事实上,龚楚父亲龚仁寿早在1927年就被农会处决。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让时任中央军区参谋长的龚楚在日记中写下:“革命为何革到自己头上?”
1935年5月的油山突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龚楚带领的赣南游击队被十倍敌军围困,断粮七日。《陈毅军事文选》记载,当时陈毅派人送去最后半袋炒米,龚楚却分给了伤员。在绝境中,这个曾经的理想主义者选择了向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投降。他的叛变直接导致北山游击队被诱歼,项英在给中央的密电中称之为“最黑暗的一天”。
黄昏时分的救赎之路
1990年4月,邓小平在龚楚的返乡申请上批示的消息,震动海内外。据《邓小平年谱》记载,他的处理方式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那就是:“生活上要照顾,政治上不宣扬。”韶关市政府特批重建的龚家祖屋,梁柱上仍保留着1926年农会分田时的标语墨迹。龚楚每天清晨擦拭写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墙面,成为当地老人津津乐道的场景。
在乐昌档案馆,保存着龚楚返乡后补交的党费收据——每月15元,持续到他1995年逝世。这些泛黄的收据,与1925年他的党费缴纳记录并列陈列。晚年的龚楚致力于整理红七军史料,其口述的《百色起义细节考》纠正了37处历史记载误差,成为学界重要参考。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龚楚故居前的武江水依旧东流。那些镌刻在湘南群山间的红军标语,那些珍藏在档案馆里的泛黄文件,共同诉说着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中国革命故事——既有铁血丹心,也有人性挣扎,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归于平静。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档案馆编)《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色起义史料汇编》(广西民族出版社)《龚楚回忆录》(香港明报月刊社)《中国共产党乐昌地方史》(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