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素养是社会立身的投名状

京都闻道阁 2025-04-14 11:43:25

文丨舒立

与学生聊天,说到“道德”,学生一脸的恍惚,感觉到了苍白和迷茫,稍好一些的,牙牙学语一般,背诵书本上的那些概念字句,却如稚儿穿成人衣、戴大人帽,颇为滑稽。何以如此?虽然“道德”尚未如“小姐”之类的词汇被当代人玩坏,“道德”越来越虚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道德”与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相距越来越远,将“道德”概念化、装饰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个关于道德起源的猴子寓言:笼子里的五只猴子,一旦去取香蕉就会触动喷水装置,多次被水喷后,猴子们达成共识:取香蕉会被水喷。当实验人员替换其中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试图去取香蕉,总会遭到其他四只猴子的严厉制止,避免新来的猴子给大家带来被水喷的风险。实验人员再次替换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会再次重复之前那只猴子的做法,一样受到猴子们的严厉制止,此前替换来的那只猴子反对的尤为强烈。当笼子里的猴子都被替换了一遍之后,所有试图去取香蕉的猴子都会遭到群猴的围攻。至于围攻的原因,已经被替换了的猴子显然是不知道的。

这则寓言讲得蛮有趣,但是一样的抽象,涉及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的畸变、道德的表里和反噬。

简单地说,别人凭什么信任你?因为你所展现的道德品行值得信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是,经常被人绕得晕头转向,不识东西。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其中,除了血缘关系之外,重要的当数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道德来源于维持社会关系的规则,是同道之人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契约化。这个所谓的“同道”,可以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可以是从事同样的工作,可以是行走在同一条道路,因为这些规则的存在,相互之间以约定俗成的某种契约,约束各自的行为,趋利避害,相互无碍,有利于大家的更好的生活和生存。

就比如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必然要与社会中的人们发生接触,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别人如何看待你,凭什么相信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与你的关系,首先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道德!具体到个人,就是道德素养,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养成,是道德的外化,是你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综合作用的总和。你的道德素养如何,他人会在与你接触的一次、两次、三次的感知中,形成对你的道德评价,进而形成与你相处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当你展示给别人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那么就会获得别人信任的回报,相信你说的话;当你展示给别人的表里不一、道貌岸然,所获得的也将是怀疑、不屑甚至否定;当你展示给别人的是狡诈、莫测,所得到的也将是对你“道德”的警惕与挑剔。这种正负反馈是必定要发生的,即便存在有伪装,也会因时间和洞察力而现形。当一个人的“道德”遭受到质疑或否定,在知道他的人的圈子里就会出现生存难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指出,道德声誉的传播具有量子纠缠特性。对此,我们从杭州“诚信奶奶”陈金英十年还债的故事,似乎能找到现实的诠释:“十年还债”的故事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几何级数传播,最终转化为实体店铺30%的销售额增长。这种道德口碑的裂变效应,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道德因果循环的具体化。

由此可见,所谓“道德”,实际上就是你的所作所为,被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镶嵌的“标签”,获得他人认可的“投名状”,以此立身做人,近则作用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中则作用于社会交往、大则作用于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坚守,即与政权的道德要求、人格期许遥相呼应。

不管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的道德双标,还是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与利益衡量,道德从来都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行为;个人的道德素养,本质上就是传递给社会各个关系的“名片”,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行凭证,就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系统,用数据形式将企业道德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评级。这种将道德要素编码为社会通行证的过程,体现了“道德”从抽象概念到具象制度的嬗变。

应当看到,道德的确具有阳光一样的暖意和驱逐阴霾的力量,没有好的道德必然也就难以获得社会生活各个关系的积极反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发的“道德生态模拟系统”显示,当社会成员的道德互惠率达到75%时,整个系统的协作效率会出现指数级提升。道德正反馈机制如同社会运行的陀螺仪,维持着文明进程的稳定。

在我们感叹“道德”的虚无缥缈、一些学子的迷茫,AI在与我的对话中,也在感叹:“当人工智能开始学习人类道德准则时,人类更需要清醒认识到:道德不是束之高阁的理想标本,而是流动在社会血脉中的活性酶。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道德实践编写着社会操作系统的源代码,这份无形的投名状,终将决定人类在文明坐标系中的位置。”

☆ 本文作者简介:舒立,北京,自由撰稿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2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