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仕在美国全线涨价:富人的游戏规则,还是中产的消费觉醒?

2025年4月17日,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ès)宣布,自5月1日起美国市场全系产品价格将再次上调,以应对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的10%关税。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热议,有人戏称“爱马仕连富人的钱都不放过了”,也有人感慨“奢侈品的世界里,连通胀都带着铂金包的味道”。
但这场涨价风波背后,远不止关税和成本的博弈。从中国市场的“配货潜规则”到美国消费者的集体诉讼,从二手市场的价格倒挂到新世代消费者的理性觉醒,爱马仕的涨价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奢侈品行业与消费者之间愈发复杂的权力博弈。

爱马仕此次涨价并非孤立事件。根据品牌声明,此次调价叠加了年度常规涨幅(6%-7%)和关税成本,整体涨幅将超过10%。事实上,过去五年间,爱马仕已在中国、欧洲等地完成多轮提价,经典款铂金包(Birkin)价格从2019年的9.39万元飙升至如今的10.5万元,涨幅高达12%。
涨价的逻辑是什么?
成本压力与品牌策略的“双重奏”:爱马仕官方将涨价归因于“关税、汇率和原材料成本”,但其首席财务官埃里克·杜·哈尔古埃直言,涨价更是为了“巩固品牌的高端定位”。奢侈品行业分析师指出,涨价本质上是一种“筛选机制”——通过抬高价格门槛,将消费者群体锁定在“对价格不敏感”的顶级富豪圈层。“配货制度”松动的连锁反应:在中国市场,爱马仕近年因业绩增速放缓,部分入门款手袋(如“菜篮子”“猪鼻子”)已悄然取消配货要求。然而,这种松动并未降低品牌对利润的追求,反而通过涨价弥补了客单价的潜在损失。
涨价消息发布的同月,爱马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集体诉讼。原告指控品牌通过“配货制度”捆绑销售,强迫消费者购买非热门商品(如围巾、皮带)以换取铂金包购买资格,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配货”到底有多疯狂?
中国消费者杜女士曾为购买一只铂金包,半年内“配货”140万元,包括项链、杯子甚至狗窝,最终仍被店员冷拒:“我就不给你包,你能怎样?”美国原告透露,销售人员因销售非皮具商品可获得3%佣金,导致他们极力推销低性价比单品,如14万元的地球仪、3.6万元的风车。法律的“照妖镜”与品牌的“双标”爱马仕官方始终否认“配货制度”存在,称“商品有货即可购买”。但社交媒体上,“爱马仕配货”相关笔记超48万篇,消费者心照不宣地接受这一“潜规则”。这种矛盾背后,是奢侈品行业长期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的“稀缺性幻觉”——越是难以获得,越能激发占有欲。

讽刺的是,爱马仕涨价并未带动二手市场行情。从事奢侈品回收的陈女士坦言:“专柜涨价对二手价几乎无影响,冷门款甚至可能贬值”。
为何“保值神话”破灭?
配货商品的贬值陷阱:消费者为购包被迫买入的配饰、男装等,回收价往往低至3-6折,部分奇葩单品(如苍蝇拍、纸巾盒)更无人问津。新世代的消费理性化:年轻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品牌光环。社交媒体上,“花20万买包值不值”的讨论热度,远超“如何配货”的攻略帖。奢侈品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高端市场依旧坚挺:贝恩报告显示,全球2%的顶级客户(VIC)贡献了40%的奢侈品销售额,爱马仕2023年净利润仍增长28%至43亿欧元。中产客户加速逃离:通胀压力下,部分消费者转向轻奢品牌或二手平台。LVMH、开云集团2024年三季度营收分别下滑2%和15%,而爱马仕增速也从15.6%放缓至10.1%。
爱马仕的涨价与配货制度,本质上是奢侈品行业“饥饿营销”的终极形态。但面对消费者觉醒和法律挑战,这套玩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品牌的两难抉择
坚持高端化:继续涨价和限量策略,但可能加速中产客户流失。拥抱新消费趋势: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创新产品线(如环保材质),但可能稀释品牌稀缺性。消费者的终极拷问“我们究竟在为品牌溢价买单,还是为自我认同付费?”当一只铂金包的价格足以支付二三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奢侈品已从“身份象征”异化为“阶层焦虑”的载体。
奢侈品的“神坛”之下,是人性的博弈场爱马仕的涨价,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关税是幕布,配货是剧本,消费者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而当幕布落下,人们终将发现:真正的奢侈,或许不是拥有一个标价10万元的包,而是保有选择自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