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以社会监督激活治水密码擘画白河共生新图景

爱看头条 2025-04-25 14:10:52

红星新闻网(陈丽如 记者 覃霞)4月25日报道晨光熹微,白河生态公园内鹭影掠波、水色潋滟,蜿蜒的亲水绿道上,市民悠然漫步。这幅人水相依的画卷,映射着成都双流区以社会监督为纽带、重塑全民共治生态治理体系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监督赋能—政府统筹—公众行动”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昔日的黑臭河道蜕变为碧水长卷,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民共治”的范本。

破题:监督嵌入治理链,激活全民参与动能

传统治水模式常因单向行政驱动而效能受限,双流区以制度创新破题,将社会监督深度融入治理全流程。通过公开遴选28名社会监督员,赋予其“问题哨兵”与“民意纽带”的双重职能,形成政府与公众的治理合力。社会监督员沈女士的巡查日志记是白河蝶变的微观见证:“从最初每天记录10余处问题,到现在连续三个月零新增,社会监督让治水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社会监督员巡查白河实景

为强化治理闭环,双流区河长办首创《河长制工作社会评价表》,围绕水质改善、问题响应效率等12项指标,构建“评价—整改—提升”动态机制,将公众满意度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据显示,2024年双流区社会监督员巡查里程超850公里,推动解决垃圾堆积、违规垂钓等问题106项;市民诉求与专业诊断契合度超90%,治理精准度跃升。

共治:从政府独奏到全民交响的治理升维

“治水不再是政府的‘独奏曲’,而是全民参与的‘交响乐’。”双流区河长办负责人以音乐为喻,道出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依托微信小程序、24小时热线等数字化平台,市民可即时上传河道问题,形成“实时发现—限时处置—透明反馈”的高效链路。市民张先生对此感触颇深:“亲眼见证河道重现清澈,参与感让我们真正成为治水‘合伙人’。”

社会监督员向市民发放河长制工作社会评价调查问卷

治理的“交响性”更体现在教育赋能的链式效应中。双流区创新“一河一校”政校协同模式,在32所中小学开展水生态课题实践。永安小学的“一滴水的旅程”实践课程成为典范:学生通过调研发现3处管网错接问题,直接推动雨污分流工程落地,并带动300余家庭加入护水志愿网络,试点区域河道问题发生率骤降37%,实现“教育破题—家庭行动—社区辐射”的治理涟漪。

这一模式进一步延伸至白河水生生物科普项目,通过“科研指导+课程开发+公众实践”立体化架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观测浮游生物、记录生态数据,同步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将治水从技术工程升华为全民生态素养培育。

双流区“一河一校”白河水生生物科普项目启动仪式

“河小青”参与白河水生生物调查

据了解,“一河一校”这一创新实践已入选水利部2023年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累计吸引万余名学生参与,构建起“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级联动的治水新格局。

新生: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重塑河流生命力

站在白河生态公园观景台,眼前的碧波绿岸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水质劣Ⅴ类的“生态伤疤”。上世纪90年代,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直排导致白河生态几近崩毁。2021年,双流区以“制度革新+文化浸润”双引擎重启治理:一方面,通过社会监督员与第三方机构“双轨核查”,实现问题整改率100%,织密政府与公众协同监督网络;另一方面,“一河一校”模式与98支社区护河队培育出深厚的护水文化,使生态意识根植民心。

美丽白河

治理成效立竿见影,如今的白河,水质已达Ⅲ类及以上优良水体标准,消失多年的鲢鱼、鳙鱼重现河道,鸟类从17种增至63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3公里滨水绿道串联起生态与民生,带动周边土地增值18%,生态公园日均客流超5000人次。“推窗见绿、亲水而居”从愿景变为现实。

深度观察:社会监督何以成为治水“密码”?

双流实践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社会监督重构治理权责分配。社会监督员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治理过程的参与者和成效的评价者,其独立性与专业性保障了监督的客观性。而数字化平台的接入,使公众意见得以高效转化为治理行动,形成“民意输入——政府响应——效果反馈”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既破解了传统治理中公众参与形式化、反馈滞后的痛点,又以透明化操作增强政府公信力,最终推动“河长制”升维为“河长治”。

白河之变的深层逻辑,在于将社会监督嵌入治理全链条——从市民随手拍下的污染线索,到学生调研触发的管网改造,再到监督员与第三方机构的“双轨诊断”,每一步都彰显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当治理从“政府单维决策”转向“社会多维共治”,生态工程便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

这一路径的启示意义深远:治水“密钥”不仅是技术或资金的堆砌,更是制度设计与公众赋能的深度融合。双流经验证明,唯有激活社会监督的“神经末梢”,方能织就全民共治的“生态之网”,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图片由双流区水务局提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