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荆州市人社部门大力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帮扶,越来越多的退捕渔民在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帮扶下,从退捕上岸时的迷茫无措,到如今在岸上闯出一片天地,谱写出一曲曲转型奋进曲。
建强堡垒 就业服务送到家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询问我们的就业情况,还主动为我们联系培训,让我们觉得非常温暖。有了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渔民心里一点都不慌。”近日,公安县的“转业”养殖户马桃谈起自己上岸后的生活,语气中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为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荆州市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了重点包保服务机制,分别由市级工作专班联系5个重点乡镇、县级工作专班包重点村、乡镇村基层工作人员包重点户,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责任人员。
荆州市通过微信公众号、就业大篷车及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向退捕渔民宣传人社扶持政策。同时,组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到退捕渔民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举办专场招聘会。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200余场,提供招聘岗位近4万个。
荆州市积极与企业开展岗位对接,开发退捕渔民就业岗位,通过转移安置促进就业。位于洪湖市的湖北安兴鞋业有限公司累计吸纳退捕渔民216名,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严芳介绍:“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帮助渔民重新上岗,既能扩大公司生产,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确实是个双赢的举措,我们公司非常支持。”
对就业困难的退捕渔民,荆州市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优先保障大龄困难退捕渔民和零就业家庭退捕渔民及时上岗,全市累计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268人。
分类施策 免费培训送对人
让渔民通过培训学到专业技术最终获益,是荆州市促进就业安置的重要举措之一。
荆州市根据退捕渔民个人实际文化和技能水平,设置培训专业,做到“愿培尽培”。如松滋市分类施策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家务农的渔民以开展种植养殖培训为主;对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以农村电商、车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工种为主。
松滋市退捕渔民熊福林2020年参加瓜果种植技术培训后,成立了松滋市福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900多亩土地,种植西瓜、南瓜、冬瓜等农作物,年收入逾百万元。
荆州市结合市场需求,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为渔民授课。公安县、江陵县还邀请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专家亲临现场教学;荆州区举办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班,培训退捕渔民232人次,落实培训补贴11.52万元。
同时,荆州市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对在市内就业人员实行应培尽培,对在市外就业人员实行随到随培。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退捕渔民参加就近就地免费职业培训3227人次,有效促进退捕渔民技能提升,累计发放培训补贴82.5万元。
产业引领 帮扶指导送上路
荆州市积极开发种养殖相关岗位,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退捕渔民稳定就业。如监利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4个乡镇易地搬迁渔业养殖基地,帮助渔民流转土地3000多亩,帮扶70多户渔民参与养殖。
荆州市注重劳务品牌引导,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洪湖市退捕渔民田启富上岸后在村里养虾种植稻谷,走上了“洪湖莲藕师”劳务品牌致富路。目前,在藕虾共作模式下,莲藕亩产在4000斤左右,小龙虾一亩田大概150斤,每亩田年产值超过1万元。
荆州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退捕渔民创业半年以上的给予2000元创业补贴。监利市退捕渔民潘雪峰通过政策扶持,在“我兴楚乡·创在湖北”的大背景下,开起了早餐店,成为了当地退捕渔民转型成功的典范。现在儿子也加入到了创业队伍中来。
据统计,荆州市退捕渔民共计7749人,需转产安置渔民为4719人,截至目前,已全部转产就业。
作者丨杨远尚 许佳萌
编辑丨李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