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御赐石碑惊现“羊血”诗,知府暗查竟引出洛女冤案

清沁话文史 2023-03-23 17:35:15

1378年,陕西一名21岁女子出嫁不到10天,丈夫就去世了,女子居然自愿追随他共赴黄泉。

皇帝朱元璋闻讯后亲赐她“贞烈”御碑,谁知揭幕当天,碑上竟惊现一首血淋淋的“羊血”诗。

01

明朝洪武年间,陕西女子赵氏刚嫁到张家,丈夫张敏道就害了重病,临终时他嘱咐妻子改嫁,赵氏却说:“我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你若死了,我也不活了。”

不久,张敏道去世,赵氏日夜啼哭,在丈夫快要下葬的时候竟寻了短见,张家人将她与丈夫一同安葬。

当时的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风俗教化,年年表彰节孝,各地官员揣摩圣心,申请表彰的公文源源不断地递到京城。

这次赵氏为夫殉葬的事迹,被地方官当做典型上报朝廷,竟博得了朱元璋的关注,亲赐匾额,封她为“贞烈”女子。

这是洛川县,更是延安府的光荣!

为此,地方官在当地建起一座“贞烈”牌坊,还专门用昆仑玉制成石碑,将朱元璋的谕旨刻在上面。

揭幕那天,玉碑用红绸覆盖,延安知府率领众官员前来剪彩。

当红绸落下的一刻,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呼,只见洁白的玉碑上血迹斑斑,赫然出现一首用羊血写的诗:

“洛川河水向南流,女儿出嫁拉花头。真情应送双飞雁,冤怨难平开面愁。”

这首诗乍一看很普通,说的是洛川民间婚俗:新娘下轿“拉花头”,男方迎亲持“双雁”,姑娘出嫁前绞脸“开面”。

可胆敢写血诗玷污御碑,这其中必有蹊跷。

知府略一沉思,忽然醒悟:“这不是一首藏头诗吗?每句的开头连起来正是四个字——‘洛女真冤’!”

“可这个“洛女”是谁?难道是指这位‘贞烈’的赵氏……”

知府顿感事态严重,赶紧命人封锁现场,并着手暗中调查。

02

既然诗里提到洛川婚俗,首先就要从这场婚礼的知情人入手,知府派亲信分别前往洛川县和赵氏的娘家甘泉县进行调查。

调查员来到洛川,扮做贩枣客商,出入各家各户,一边收购红枣,一边借机与村民搭话,可一提到张敏道和赵氏,人们就闭口不言。

这天,调查员来到一个村民家,不料天降大雨,借着避雨的由头,调查员准备了一桌上好的酒菜,邀请村民一起小酌。

几口老酒下肚,村民口上就没了遮拦,调查员趁机提起“贞烈”之事,村民脱口而出:“赵氏有冤啊!”

调查员连忙追问下去,竟套出一桩惊天冤案……

原来,张敏道的母亲周氏早年丧夫,独自拉扯儿子长大,她想再嫁又怕被人笑话,可要守寡又不甘心。

有个叫张涵的远亲,在洛川县衙充当书吏,职位虽然不高,可在知县面前能说上话,是县衙里的红人,村里没人敢冲撞他。

一次张涵回村偶遇周寡妇,两人眉来眼去,背地里就勾搭上了。

张敏道见母亲成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又常常行踪不明,便起疑质问,竟招来母亲一顿数落,弄得他心里十分郁闷,不久就一病不起。

周寡妇请来医生为儿子治病,可就是不见好,于是想要结婚冲喜。

张敏道自小与赵氏定亲,这次婚事没有大办,只是草草把新娘迎进门,谁知喜事刚办完,张敏道就一命呜呼了。

丧礼上,张涵见赵氏一身素衣却姿容秀美,又起了色心,便让周寡妇帮忙把赵氏搞到手。

周寡妇游说儿媳,赵氏不愿意,不料张涵竟霸王硬上弓,强行污辱了她。

可怜赵氏哪儿受得了这般奇耻大辱,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

周寡妇惊慌不已,张涵却拍手叫好:“死得好!她这一死,你家有名又有利!”

原来,明朝时被封为“节孝”的百姓,不仅政府给刻碑立牌坊,还给免除赋税徭役。

于是,张涵一边指挥周寡妇大办儿子和儿媳的丧事,一边对外宣称赵氏为夫殉节,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洛川知县。

赵氏的事迹又被地方官一级一级上报,最终报到了朱元璋这儿,得到了他的亲自表彰。

赵氏冤死的秘密被揭开了,可这首“羊血”诗又是谁写的呢?

恰巧这时甘泉县的调查员也回来了,原来这“羊血”诗背后竟然藏着一个痴情的故事。

03

赵氏出身贫苦,经常帮父母外出干活,因此结识了一个小伙子叫刘贵。

刘贵心生爱慕,却被赵氏婉言谢绝,说自己已经许了婆家。

刘贵仍不甘心,托媒人登门,求赵家悔婚,说自己甘愿承担赔偿的彩礼。

他言辞恳切又知书达理,说得赵家也心动了,正准备退婚时,张家却要迎亲冲喜。

按照大明律法,赵家只能同意,却向刘贵保证:“女儿嫁过去先不拜堂,只为冲喜,如果张家儿子去世了,女儿还能回娘家另嫁,到时一定把她嫁给你。”

刘贵只好回去苦等,谁知等来的竟是心上人的死讯,因此变得疯疯癫癫,在御碑上写诗替赵氏喊冤。

这下案情已经明了,知府火速提审,最终判定:

张涵伙同周寡妇逼死赵氏,伪造贞烈事迹,按律当斩;

周寡妇协同犯事,被判充为官婢;

刘贵以羊血玷污御碑,按律当斩,念他已经疯癫,免除责罚,交回村里严加管束;

洛川知县不辨是非,欺骗朝廷,革职查办。

赵氏冤案到此理应告破,却没想到洛川知县狗急跳墙,向朝廷告了一状,锦衣卫竟把知府抓了起来,知情的官员纷纷上书为其辩白。

这事闹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亲自调查后严惩了知县,赦免了知府,却没有取消对赵氏的“节烈”表彰。

因为这事已经昭告天下,如果取消,就等于承认皇帝判断失误,你让皇帝的颜面往哪儿搁?

不过从此以后,朱元璋就不再表彰那些为夫殉节的女子了。

封建社会嫁娶,一向都是遵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

多少对夫妻待到洞房花烛夜,掀开红盖头,才能看清对方的模样。

可为啥只见鼓励妻子为夫守节殉节,从来不见鼓励丈夫也为妻守节殉节呢? 欢迎留言。

*喜欢你的阅读,【清沁话文史】坚持原创输出,觉得不错的话,请记得【关注】+【点赞】呀!

*史料参考:明代冤案;图源网络侵删。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