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冬天,总是冷得刺骨。
1999年的那个冬天尤甚,街头上行人稀少,大家都缩在温暖的家里。
可在一个电力工地上,一个年轻人正用冻僵的手指一点一点地剥着电缆皮。
这一幕会引发很多思考:谁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而且是整整25年?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故事。“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张霁明常常这样说。
小时候,因为药物过敏导致听力受损,他只能通过看别人的嘴型学发音。
别人用耳朵听,他就用眼睛看、用手记。
上学时,他成绩全班垫底,但他不放弃,抄同学的笔记,靠记忆硬是把成绩提了上来。
25年前,刚进入电力行业的他每天做最基础的工作:剥电缆皮。
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被全国总工会列入“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工程师。
从防护手套挡不住寒冷的日子,到今天所有新技术的探索,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轨迹。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一个每天把手指冻得布满冻疮的小工,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电网专家。
1999年的张霁明,手指经常被电缆刀划得伤痕累累。
他能干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师傅们在前线攻坚,他在后面打下手。
可就是这样的人,坚持了25年。
师傅们休息的时候,他抱着电力图纸去请教,追着工程师讨技术资料,买厚厚的专业书籍回宿舍啃。
短短一年,他就参与了设备安装、调试,并在无人值班改造任务中独当一面。
这个经常听不清话的小师傅,成了同事们公认的“活字典”。
2019年的一个晚上,宁波鄞州区一条10千伏线路发生故障。
按传统排查方式,最快也要50分钟才能恢复供电。
而这次,配电调度室的屏幕自动弹出了故障定位和隔离方案,仅用50秒解决了问题。
这一切,得益于张霁明团队建设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FA)。
这套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能自动检测、精准定位、隔离故障区域,并快速重构供电路径,极大地缩短停电时间。
张霁明对此的形象比喻是:“就像医生用CT扫描,能立即判断电网‘病灶’,并迅速隔离解决。”
2020年,他和团队完成了国内最先进的“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试点建设,实现了在毫秒内隔离故障,并在0.13秒恢复供电。
这个技术突破让宁波东部新城的供电可靠性几乎达到了“零停电”的水平。
张霁明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他对徒弟的培养。
2017年,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内部设立了“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个不起眼的小屋成了张霁明的“秘密基地”。
他带头实践“启航—领航—蓄水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培养出更多一线技术人才。
刚开始,年轻人都觉得这里要求太严格,不愿意来。
但技术成果的不断呈现,让这里成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去处。
如今,这个工作室已培养出多名工匠、技术能手,团队成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90后徒弟徐定康说:“师父常说,工匠不是终身制的,唯有不断更新技能,才能让技艺真正服务于人民。”在他的要求下,每个徒弟每年需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技术攻关项目或岗位技能竞赛。
这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逼自己成长”的方式。
张霁明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为一个听力受损的工程师,他凭借毅力和智慧,一步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他的工作并不总是站在聚光灯下,但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坚持,让他成为了“隐形人”中的佼佼者。
正如张霁明常说的:“看到问题就想解决,看到可能性就想去验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也是一股无声但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总有许多像张霁明这样坚守岗位、不断突破的人。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发明,而在于日复一日、毫不松懈的努力。
让我们致敬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