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佑汉(1909—1937),朔县沙疃村人,其父贾麟瑞,清朝武举。佑汉少时聪颖好学,12岁考入山阴县岱岳镇省立第四平民高小,毕业后又考入代县山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佑汉在校期间,勤奋好学,语文、物理较为突出。1931年毕业后,任朔县第六高小校长。他衷心热爱教育事业,奉行的办学宗旨是:凡吾青年,务需将眼光放大,先修身,而后治国。任职三年期间,为朔县东南乡培养学生460多人。 由于他办学有方,成绩突出,于1936年调回县教育科任正科级督学。日军侵华期间,他的堂弟贾雨田在宁武五中就读,因日军入侵学校停办而辍学,路过朔县城动员他回家。他说:“我不能回,我要抗日。”随后将妻、儿送回老家,和县长郭同仁决心守土抗战。1937年9月28日,日军侵占朔县城时,他惨遭日军杀害,实践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时年28岁。
李正元(1903—1937),朔县滋润村人。17岁入山西省第一期学兵团,毕业后到山西省军政府部先后任排长、连长、团副等职。因看不惯旧军界腐朽与黑暗,解甲归田。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受于镇河之邀,重返部队。在六十一军新编独立第四旅十二团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不久便提升为连长、营长。是年10月2日,独立第四旅受命增援忻口守军,正元为十二团代理团长。11日下午他带兵坚守阵地奋勇杀敌,先后击溃日军三次猛烈进攻。缴获敌步枪、轻机枪、掷弹筒和防毒面具等战利品40多件,弹药近千发。为此十二团全体官兵受到军长郝梦龄的通令嘉奖,获“有进无退”称号。在敌军攻陷南怀化、双方争夺二〇四高地战斗中,李正元身先士卒,与敌拼杀。他和40多人组成的决死队冲锋在最前面。在反复冲杀中,他腰部中弹,接着头部又受重伤。为国捐躯。
姜佐才(1868—1937),朔县城内人,生性耿直,嫉恶如仇,青年时曾当过清朝的“绿营兵”。民国元年(1912)10月,他在太原参加了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清政权的革命斗争。以后他回归故里。 1937年9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朔县城。上午10时左右,守城的东北军已溃散,其中3个士兵潜入姜佐才家院——县城西南紧靠城墙的一个小院。姜老汉气愤地说:“我们决不当亡国奴,一定要跟鬼子拼到底。”说话间,看见城墙上走过几个日本兵,他急忙从躲藏的士兵手中夺过步枪,从窗户眼里向外射击,将几名日本兵击毙。日军发现目标后,先用炮火轰击一阵,接着进院搜捕。姜佐才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地扑上去跟敌人展开肉搏战。但终因年老体衰,寡不敌众。被日军连刺数刀,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