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长:为了这个文物,专门撰写了硕士论文来证明我是对的

书法世家 2024-10-23 19:43:04

陈松长,男(1957—)湖南新化人,汉语史专业文学硕士(1988年)。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湖南大学平台首席专家,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大学分中心首席专家、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秦汉史学会、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

侯马盟书的书写风格

文/陈松长

我长期致力于简牍书法的研究,目前学界公认最早的简牍书法资料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这批竹简的年代为公元前400年前后,即战国早期。在此之前,鲜有发现更早的墨迹材料或手写资料。令人欣喜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土了侯马盟书这一春秋时期的朱书墨迹。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侯马盟书的书写特点与曾侯乙墓竹简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于是思考: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根源?或者是否可视为同一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

侯马盟书 编号 八八:一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我曾带领研究生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统计和讨论。其中,一位学生更是以《侯马盟书与曾侯乙墓竹简书法特征的比较》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数量上,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共有6600多个字,其中单独字头为519个;而侯马盟书中清晰可见的字头痕迹达3000多个,单独字头为468个,两者在数量上相当接近。于是进一步选取了曾侯乙墓竹简和侯马盟书中30到50个常用的相同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字,在书写方向、方式和特点上均保持一致。这一发现为理解侯马盟书与简牍书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以“之”字为例,侯马盟书和曾侯乙墓竹简中的“之”字在构形和运笔上几乎完全一致。同样,“君”和“公”等字也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这一发现促使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侯马盟书虽早于曾侯乙墓竹简,属于晋系文字,而曾侯乙墓竹简属于楚系文字,但两者均属于同一文字体系,即王国维所指的六国古文系统。六国古文既有共同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同中有异。从构形和书写特点上看,两者基本一致。所以我撰写过一篇论文,阐述这些文字均属于古文的范畴,并认为春秋战国的古文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在书写和构形方面,古文又被称为蝌蚪文,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钉头鼠尾”的书写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侯马盟书和曾侯乙墓竹简中有所体现,甚至在秦系文字中也能找到其影子。这一书写风格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侯马盟书。因此,我认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墨源”中的“源”字极为贴切,因为侯马盟书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且数量众多的朱书文字。

侯马盟书 编号 一:三〇

侯马盟书 编号 一:六七

侯马盟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几个关键定位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侯马盟书作为春秋时期的书法遗迹,被公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笔写书迹。尽管甲骨中也出现过朱书的痕迹,但侯马盟书以其字数众多的软笔书写遗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笔写书迹资料。这一点在书法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任何学者在研究中国书法史时都无法回避的。二是侯马盟书告诉我们,在简牍书写时代,还存在用玉石载体书写墨书或朱书的形态。这些丰富的书写资料,为深入研究中国书法史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总之,侯马盟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作为时代最早、数量最丰富的书写资料,为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启示。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2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