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很美的一首春词,写尽人间相思意,深情堪与《江城子》媲美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4-16 01:40:52

来源: 青荷闲潭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39岁左右,时任密州太守,这一年的正月十五,苏轼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在《蝶恋花.密州上元》写下“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时隔五天之后,也就是正月二十,这天的夜里苏轼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回到了故乡眉山,遇见了离开他整整十年的妻子王弗,她的红颜娇俏,坐在轩窗下梳洗打扮,模样还是十年前那般清丽。

可是历经人间沧桑的苏轼却是风尘满面,双鬓添了白发,两人眼神接触的一瞬间,泪水止不住的滑落,十年的天上人间,十年的刻骨相思。

当明月照亮你所在的山冈,当清风吹拂你坟前的青松,我在千里之外蹉跎时光,那种举世无人诉衷肠的凄凉,只有我自己知道。

这个梦太过真实,让醒来之后的苏轼泪流满面,写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正月二十这一天,也成为苏轼心底最柔软的所在,在接下来很多年的这一天,苏轼都借梅花抒发对王弗的思念。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这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所写,回忆去年此时,自己正行走在贬谪黄州的路上,沿途所见细雨中的梅花,那一种凄凉感和摧残感令他失魂落魄。

苏轼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感触,除了大难不死后的心有余悸,更多的是内心的孤独,身边找不到一个可以精神共鸣的人。

如果那个“敏而静”的王弗还陪在自己的身边,对自己直言不讳,不吐不快的个性,如往常一样适时提醒和规劝,或许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的落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

在他的心里,王弗就是一枝清雅高洁的梅花,从16岁和他成亲,到27岁时离世,这11年的相濡以沫,青春浪漫的初恋时光,点点滴滴令人难以忘怀,那个亦真亦幻的梦也始终萦绕在他心间。

接下来分享的这首词,写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的春天,此时的苏轼29岁,在京城史馆任职,1065年的五月王弗因病去世。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春风摇曳的时节,在繁花似锦的汴京,那个陪我走出眉山来到京城的人却再也找寻不见了。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 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宋: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轻云:本指天空飘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

清风吹拂漫天的柳絮,飘落在池塘的水面上流向远方,雨过天晴的日子,归来的燕子在池边的馆舍里叽叽喳喳,衔着春泥修筑巢穴。

轻云:以柳絮暗示伊人已经远离,往日的欢愉时光如柳絮,如云彩一般一去不复返。

苏轼有一首杨花词《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中的柳絮其实是离人的眼泪。

燕子:冬去春来,去年的燕子飞了回来,可是我亲爱的你呢?词人看到燕子想起了妻子,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色中,孑然一身的背影弥漫的是悄然的相思。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沈郎,即沈约,南朝梁诗人。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为经常生病,所以腰围越来越瘦。后来以“沈腰”作为多病的代称。

相思成疾,衣带渐宽,这份相思的分量有多重,只有词人自己知道。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沙滩上,我期待中的鸿雁信使迟迟未至,那远方的思念,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了何方。

竹林间,不时传来鹧鸪的啼声,那凄清哀婉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别绪,直击我的心底。

鸿雁:苏轼在多年后的正月二十梅花诗中写过: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多么想收到一封你的信,可是一切恍如春梦一样了无痕迹,这份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地浓厚。

此情惟有落花知!

此情此景,又有谁能懂呢?或许,只有那满地的落花,它们见证了我的忧伤,倾听了我的心声。

每一片飘落的花瓣,都好像是那一片不易察觉的愁绪,它轻轻地落下,好似无言的叹息。

整首词,思念绵绵,情深似海,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将那一份无人领略的悲凉缓缓道出,其中的深情堪比《江城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