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华真的是这样吗?

一介太史令 2023-03-03 10:49:16

钱谦益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个事儿争论很久了,你不能说这句话对,但是也不能说这句话他不对。他最早的出处啊,是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大臣叫钱谦益,他在书中说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钱谦益这个人整个人生就是迷之操作,他这句话是有非常强的政治倾向性,不过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他真心的,这个只有天知道啊,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钱谦益到底是心向满清还是心系大明。

这大哥干的最牛的事儿啊,就是在多铎南下的时候,他带着群臣在大雨中独自一人跪后多铎的大军,帮多铎对众人说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时,众人是一脸懵逼,都不肯去剃发。也是这大哥带头说自己头皮痒痒,回家就把头给剃了。甚至在这个剃发的事后呢,他还帮多铎发布檄文,说江南之地的人啊,不善功吗,文弱不堪,多铎大人,您不需要出兵,只要四处张贴大字报到江南之地就可以搞定。

你听听钱谦义他干的这些事儿,算是对大清尽心尽力了吧,但是这大哥呀,那绝对是无间道的高手,在享受了大清的特殊津贴之后就告老还乡,拿着大清的钱,却在背地里啊干着反清复明的事儿。

《贰臣传》

从顺治三年一直到他快死的时候,也就是康熙三年,近20年的时间,他一直都在四处张罗,预谋推翻满清,一听说这个顺治皇帝驾崩了呀,这老头乐的立马是把家里的香槟全开了,所以在这大哥死后啊,清朝的皇帝是恨透了他,直接把他拉到《贰臣传》之中了,乾隆皇帝甚至还下令将钱钱益所有的著作呀全部销毁,乾隆皇帝认为钱谦益这个人,人品是非常有问题的,所以啊,这个人是一直在反复横跳的,这人说出来的这么一句诗,他是不是真心的,这个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华 ,出自这种人之口,你怎么能辨别它的真伪呢?

确实在崖山海战中,10万军民自发的跳海殉国。当时整个南宋的精英阶层全都在这场战役之中丧生,蒙古人并没有像之前的拓跋人跟女真人那样很好的去学习跟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放弃本民族原有的习俗,蒙古人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高层进行了一部分的儒学化,而非自下而上的整体汉化。

蒙古人搞的这套是什么呢?他们是既要也要的模式,无论从朝廷到地方各个层级的体制之中,你都能看到蒙古的旧制是占绝对的多数的,汉化制度是占少数的。

所以呢,你在元朝呢,会看到一些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元朝啊,它既有年号、庙号,还有谥号,皇帝呢,也会有蒙古语尊称的薛禅汗,很多人把忽必烈改国号这件事儿呢,视为大元汉化的标志性事件,最早成吉思汗呢,他使用的是也可蒙古乌鲁斯这句蒙古语啊,作为国号的汉译过来就是大蒙古国,他的意思呢,是永恒之火的意思,意味着这个蒙古人啊,就像草原上的火种一样, 生生不息。

到了公元1271年,忽必烈听从了汉臣刘秉忠的谏言,使用了新的国号大元,取自易经之中大哉乾元之意。但是这个时候的蒙古人啊,并没有从心里面去接受汉文化的,在今天的甘肃武威现存的西宁王西都公神道碑上,这块碑上呢,有汉蒙两种语言,其中蒙古语使用的年号啊是大元打蒙古国,所以在蒙古语中,当时的国号是不曾改变的。蒙古的贵族以皇帝中精通汉语的人,他并不算多。

在元朝,如果你想到朝廷去做官,你必须要学习蒙语的,很多儒家的经典当时甚至被翻译成了蒙语,甚至就连当时国家祭祀这些重大试点啊,元朝人都掺杂了不少的私物,所以元朝啊,他从本质上并没有继承和发扬汉文化,甚至呢,他们还想把草原文明去代替中华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认为崖山海战之后是一次文化断层的原因。

但是呢,这个凡事儿都是没有绝对的,元并没有像满清那样对中原的百姓进行文化上的钳制,民间对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啊,还是做的比较到位的。别人咱不说啊,就说元朝的名臣张养浩,他有一首诗大家肯定都听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王百姓苦。张养浩当时可是元朝时期的高官呀,他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礼部尚书,这样的人物写这样的诗他都没事儿,这事儿要是搁到大清啊,那还不直接给你来个杀头,外加发配宁古塔全家桶吗?

所以元朝的统治者呀,他只是不认可汉化,在他们那个层级并没有去继承汉文化,但是在民间,华夏文化是没有隔断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它并不是完全对的原因。
1 阅读:171
评论列表
  • 2023-03-28 20:15

    不承认就不是

  • 2023-03-28 21:18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还风骨齐全,以后就完蛋了

    用户56xxx07 回复:
    风骨齐全?就是汉奸成堆! 恰恰是你所谓的没风骨的时代,中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