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寿命对比:日本长寿成负累,美国逐年下降,中国令人意外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3-04 20:28:32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寿命的长短像一面镜子,照出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

全球有27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排在第一的是日本,平均寿命84.5岁,新加坡和韩国紧随其后。

而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人均寿命却只有77.6岁,还在逐年下降。

那么中国的人均寿命你知道是多少吗?

众所周知日本是典型的“长寿之国”,但长寿带来的未必是幸福。

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老人从事着快递员、出租车司机、便利店店员的工作。

不是说这些老人显得没事干也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劳动,而是迫于生计。

日本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9%,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需要依靠养老金生活。

然而,养老金体系早已不堪重负每1.8个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费用,就要供养一位退休老人。

政府为了维持养老金发放,长期压低工资增长,导致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无法靠养老金维持体面生活。

那么没有自己的房子的老人就得需要自己上班挣钱交房租,甚至有人为省电费在寒冬关闭暖气。

这时会有人问了:他们的孩子呢?

在日本的不婚主义和不育主义非常盛行,很多人基本上直接孤独终老了。

主要是日本的社会情况让日本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加剧了危机,导致日本的老龄化越来越高。

许多日本青年因经济压力选择不婚不育,全国生育率持续下滑,工厂和农场陷入“招工难”。

一些制造企业甚至到高中毕业典礼上“跪地招聘”,试图用“工作环境舒适”的宣传吸引年轻人。

与此同时,僵化的社会结构让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管理层被老年人长期占据,年轻人晋升通道狭窄。

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曾吐槽:“我的上司还在用传真机处理文件,理由是‘传统不能丢’。”

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坚持手工统计病例数据,只因“几十年前就这样操作”。

当长寿与老龄化、僵化体制捆绑在一起,日本社会的活力正被一点点消耗殆尽。

如果说日本的困境源于“活得太久”,美国的矛盾则来自“死得太早”。这个人均GDP超过7万美元的国家,人均寿命却比日本少了近5岁。

众所周知美国自称为自由美利坚,的确是挺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弊端的:毒品、枪支和暴力在美国遍地都是。

2022年,全美有8万多人死于药物过量,相当于每天有超过200人因吸毒丧命。

街头的芬太尼毒品包装得像糖果,青少年误食致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枪击案更是成为日常:同年有1万多人死于枪口之下,比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还多。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却在下降,实则可悲,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如果能彻底消除毒品和枪支带来的死亡,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可增加1.6岁。

但是现实是,这两种情况在美国很难改变。

更可怕的是,枪杀事件最终还能成为“英雄传说”。

26岁的路易吉用3D打印技术制造塑料手枪,当街射杀保险公司总裁后,将枪身融化销毁,完美规避法律追溯。

他在法庭上宣称:“我杀人是为抗议医保制度剥削穷人。”

这种极端行为竟引发社会狂热:监狱囚犯为他制作应援标语,服装品牌争相寄送新款衣裤,年轻人们将他视作英雄。

最终陪审团宣布他无罪释放,理由是“被告对社会不公有清醒认知”。

当杀人被冠以“正义”之名,当法律在舆论狂欢中失去威严,美国社会的裂痕已深不见底。

药店柜台后的药剂师需要防弹玻璃保护,小学生参加枪击逃生演练,中产家庭为躲避暴力搬离城市……这些荒诞场景,最终都化作寿命统计表上冰冷的数字。

和这两个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寿命轨迹反而像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均预期寿命不到40岁;到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78.6岁。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变化堪称奇迹。

在云贵高原的村寨里,曾经“小病靠扛,大病等死”的农民如今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黄土高原的窑洞中,政府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救”装置。

过去十年,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居民医保覆盖率超过95%,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

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在寿命数据上:中国居民健康寿命从68岁提升至71岁,重点城市PM2.5浓度下降57%。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北上广深的白领面临“35岁职场危机”,西北农村的留守老人看病要翻三座山,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让年轻人推迟婚育。

但整体来看,中国正在走一条与日美不同的道路:既没有陷入日本式的老龄化僵局,也未出现美国式的社会撕裂,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调控,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问题。

到2044年人均寿命预计达82岁的目标,意味着未来二十年需要在癌症治疗、环境污染治理、养老服务体系等领域持续突破。

三个国家的寿命故事,本质上是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对照实验。

日本证明,即便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若不能打破僵化结构、激发年轻一代活力,长寿反而会成为负担;

美国展示,再强大的经济实力,若无法遏制社会分化、管控枪支毒品,人均寿命终将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则试图证明,通过大规模民生投入和渐进式改革,可以在发展中平衡效率与公平。

这种平衡的难度显而易见既要避免重蹈日本“高压锅社会”的覆辙,又要防止美国“自由至上”引发的混乱。

寿命从来不只是医学问题。

当日本老人为了房租在便利店值夜班,当美国母亲为保护孩子练习装填防弹书包,当中国乡村医生骑着电动车穿越山路送药,这些画面共同拼凑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图景。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的平均寿命超过日本,人们或许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整套关于公平、安全与尊严的社会选择。

总之,小编认为还是生活在中国幸福,你觉得呢?

参考资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