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诗经》是对先民口口相传的原始歌谣的记录。
在文字出现之前,先民们口口相传他们口头创作的诗,《诗经》里的大部分诗都是先民们口头创作的,他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之咏之,《诗经》里的诗在民间已流传很久,有的可能还家喻户晓,在周朝制礼乐时,周朝专事祭祀的祭司、乐工就已在敬天拜神祭祖时使用,有关治国理政的训言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如甲骨文,有的刻在石头上,如石鼓文。

在夏商周三代,文字主要被祭司、君王、先知、祭司阶层使用,用于记录敬天拜上帝祭祖的事宜。但语言,特别是口头语,乡言先于文字出现,在文字没有普及,又缺乏记录工具的夏商周时代,要识字比登天还难。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文字都与神有关,绝地天通后,四目先知仓颉造的象形文字是地上的君王、祭司、先知与神沟通的密码。
一部记录夏商周三代的史诗——《诗经》,开启了华夏子民、炎黄子孙诗的国度、诗的民族的盛典。孔子将之列为六经之首,是有渊源的。

读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可知唐代人对诗书礼乐易推崇备至,特别是《诗经》,是唐宋以前的中国文人必读之圣书。白居易言及五、六岁时她的母亲陈氏手把手昼夜教导《诗经》《尚书》,循循善诱十余年,由此可见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他们家学渊源,在童年时就受到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熏陶,唐代盛产那么多出类拔萃的诗人,跟他们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分不开,他们以儒家经典六经为主,也兼习道家经典,如李白、王维、孟浩然,魏晋风流如谢康乐、陶渊明风范在唐代诗人中是有所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唐代以前的诗作了精辟独到的论述,阐述了《诗经》为何居六经之首?即使我现在读来,仍感觉白居易论述得鞭辟入里,他言简意赅的解读了先民创作《诗经》的来由以及诗之所以是诗的要旨要义。
他说: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之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在此,白居易把言、声、音、韵、义、类的内在关联阐述得一目了然,也是作诗的精华精髓。言声音韵义类是《诗经》一以贯之的要领,到了屈原的《离骚》,“于时六义始缺矣”。
中国文学史上,风骚并举,可知《诗经》《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自《诗经》问世以来,开启了中国历史以诗记录的先河,《乐府诗集》是《诗经》《楚辞》的延续,唐诗宋词也与《诗经》一脉相承。

即使到了明清小说盛行时期,小说里的诗词也是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譬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里。
近现代以来,优秀的诗人也不少,如魏源、王夫之、谭嗣同、秋瑾、鲁迅、……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文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夏商周史诗《诗经》为证,有《乐府诗集》为证,有唐诗宋词为证,有曾国藩编撰的《十八家诗钞》为证,有毛主席诗词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