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中低端市场通过“技术普及+低价策略”轻松实现百万销量,但在高端市场却举步维艰。以秦PLUS DM为例,24年累计销量突破73万辆,远超东风日产全年63万辆的总销量。然而,比亚迪的高端品牌方程豹和腾势在2024年合计销量仅为15.6万辆,仅占BBA单品牌销量的39%。尽管比亚迪拥有自主供应链和技术优势,为何其高端品牌难以复制中低端市场的成功?假如你有50万预算,你会选择BBA还是比亚迪的高端车型?
自建全产业链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行业佼佼者,想要真正获得“高端”认可也绝非易事。单纯依靠垂直整合的模式并不能确保企业站在市场顶端,获得高端品牌的地位需要满足更为严格的标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掌控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提升,但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需要在产品品质、技术创新、品牌价值等多个维度持续突破。真正的高端定位需要长期积累和多重考验,不是简单的全产业链布局就能轻松实现的。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策略曾是其成功的重要推手——通过自主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组件,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在中低端市场实现了高性价比。然而,这一模式在高端市场可能并不适用。高端车型需要的是“卓越”而非“达标”的零部件,比亚迪在高端车型上所需的智能座舱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仍需依赖外部供应商,比如其算力芯片主要采购自英伟达或地平线。相比之下,华为在高端车领域的认可度更高,原因在于华为本身就是芯片供应商,拥有自有的系统架构,在高端车的车机流畅度、系统与车辆架构的深度融合以及关键的智能驾驶技术方面,比亚迪仍不及华为。
比亚迪的高端车型虽然凭借价格优势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未来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单纯依赖性价比策略,难以在竞争激烈的高端车市场中站稳脚跟。品牌溢价不足、技术创新压力以及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认知度,都是比亚迪需要突破的瓶颈。要在高端市场取得长期成功,比亚迪还需在品牌塑造、产品研发和服务体验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应对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持续挑战。
长期以来,比亚迪在消费者心中已经与“高性价比”画上了等号。从最初以7.98万元的秦系列打开市场,到如今将智能驾驶技术全面普及,这种以高性价比取胜的策略一直延续到了其高端车型。例如,新推出的腾势D9与GL8的起售价相同,但前者的配置明显更丰富,像座椅按摩、高级智能驾驶和智能底盘等功能在GL8上需要额外付费。然而,比亚迪不仅要面对传统合资品牌的竞争,还要应对新兴品牌的激烈角逐。比如,去年12月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岚图梦想家在销量上就超过了腾势D9。因此,如果比亚迪的高端车型仅仅依赖性价比,恐怕难以在高端市场中稳固立足。
比亚迪的经济型车型性价比高,适合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而对于预算在50到60万之间的购车者,高端新势力品牌如BBA(奔驰、宝马、奥迪)则更具吸引力,提供了更高的品质和性能。这些高端品牌在技术、设计和品牌影响力上都有显著优势,能够满足对豪华车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因此,选择比亚迪的中低端车型可以节省开支,而高端新势力品牌则更适合追求更高端体验的消费者。
在20万元以下的价位区间,海鸥、汉DM和宋PLUS等车型凭借全面的智能驾驶功能、宽敞的空间以及较低的能耗表现,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选择。然而,真正冲击BBA高端市场份额的,却是以配置见长的新兴品牌,如小鹏、问界M系列和小米。尽管比亚迪旗下的腾势N7和N9也定位中高端,但在性价比之外,新势力品牌更注重配置的竞争。问界改款后的订单火爆,以及小鹏连续三个月的销量领先,都显示出这些品牌在与BBA的正面较量中毫不逊色。
根据销售数据,50万价位购车时,BBA依然是可靠的选择。不过,比亚迪也在向高端市场迈进,其推出的仰望系列和华为的尊界车型定价均超过100万,显示出进军高端市场的决心。随着智能电动车竞争进入以软件为核心的新阶段,高端品牌的价值仍需时间来检验。
比亚迪已上市中大车型,汉常年是中大型轿车销冠,腾势D9是前两年中大型MPV销冠,只有SUV无与争锋。去年底已经上架腾势Z9gt,方程豹8与腾势Z9也已登场亮相。今年初腾势N9,比亚迪夏,仰望U7这3款车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还有汉L与唐L,以及仰望U7gt登场亮相。跃跃欲试的还有各种跑车与个性车。除了超低端让贤不参与竞争,比亚迪应该是国产率先完成(大体)全矩阵布局的。此外,还有大巴车与皮卡等商用车。
腾势销量不好这种话太片面,根本不了解腾势就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