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中国(张家界)首届“莓茶制作”专项能力认证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核心产区启动。此次认证由市人社局主办,张家界庸城茶语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建设单位,标志着我国首个针对“黄酮之王”莓茶的专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正式落地,为全国50万亩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标准化人才动能。
作为武陵山区“金叶子”,张家界莓茶天然黄酮含量最高达37.8%,但长期面临加工技艺不统一、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市人社局创新设立专项考核项目,委托深耕茶产业培训12年的庸城茶语联合湖南农大、市莓茶产业协会,耗时18个月制定《莓茶制作专项能力考核规范》,设置采摘判断、杀青控温、黄酮检测等核心指标。50多名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的学员经8天的系统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盲评”考核,将获得首批专项证书。
作为“潇湘工匠”培育基地,庸城茶语构建“培训+认证+就业”全链条模式,增设“茶品推介”“品牌运营”等课程。学员结业后平均月薪达5500元,近三年已输送茶产业链超5000名人才,助力全市加工企业增至237家。




目前,张家界莓茶种植已覆盖23个乡镇18万亩,综合产值30亿元。根据《2025规划》,当地将建成50万亩标准化基地,未来三年每年输送1000名莓茶制作持证人员,并计划共建“莓茶产业人才研究院”,攻关加工工艺与高附加值产品。获认证企业可优先使用“张家界莓茶”地理标志,推动8.6万茶农增收。
市人社局领导表示,此次认证实现莓茶制作从“经验传承”到“科学规范”的跨越,通过“政府认证+机构赋能”,正破解“有资源无标准”的产业痛点。随着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这一深山“土叶子”正蜕变为乡村振兴“金链条”,加速向全国健康产业集群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