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个国家已经跟美国达成协议,要一起“反华”。
前几天,美方抛出了这个说法,一时引起了很多讨论。
事实真的如此吗?
显然,真相并不是美国说的那样。非但如此,中国方面的外交动作还让美国感到了害怕......
美拉75国反华
4月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发起了针对全球的关税战。
特朗普关税战的主要针对对象之一就是中国。
4月2日当天,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34%的关税,随后,这一数字被特朗普频频修改,最终飙升到145%,美国甚至扬言要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245%的关税。
可以说,这一轮关税战是特朗普“极限施压”思维的延续,目标明确。
对他而言,关税不是手段,而是武器,是用来“逼中国就范”的筹码。可问题在于,中国不是任人宰割的对手。
仅仅两天后,中国就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应。
4月4日,商务部发言人宣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出手,因为稀土是许多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中国长期以来占据全球稀土供应主导地位。
此外,中方也迅速采取“对等关税”策略,对美出口产品进行反制。
用中国学者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贸易霸权的直接抗议,也是对全球经贸秩序的必要维护。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是孤军奋战。
这一波关税风暴不仅引来了中方的强硬反击,也引发了全球的广泛担忧和不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一句话直指本质。
而美国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4月16日就罕见发声,指出美国宣布的关税加码已远超市场预期,可能对本已脆弱的经济形势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他的言外之意很清楚:这个方向走错了。
欧洲方面也并不认同特朗普的做法。
德国主流媒体《南德意志报》发文痛批特朗普为“自恋型政客”,指出其政策反复、节奏混乱,已经让企业界和市场彻底失去判断依据。
这种不确定性是全球资本市场最忌惮的东西。
更何况,加拿大、法国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也相继对这一政策表示质疑,认为美国正在用“规则破坏者”的姿态,撕裂多边贸易体系。
面对这一连串的质疑与反弹,特朗普并没有选择收手,而是换了一个更为阴险的策略。
他对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开出条件”——给你90天缓冲期,只要你们愿意配合美国,让出更多利益,或者在对华贸易上做出实质性削减,就可以获得关税豁免。
换句话说,他用关税当刀架在其他国家脖子上,逼他们“选边站”,要么继续和中国做生意、冒着被征税的风险;要么站到美国这边,接受不平等的交换条件,换取“豁免”。
这场“二选一”的胁迫外交,很快有了“结果”。
白宫随后宣布,已经有75个国家与美国达成了协议。
显然,美方的意思是,目前已经有75个国家和美国一起反华。
那么,美国的话,可信吗?
美国害怕的事情发生
白宫宣称75国已与美方“达成协议”,听上去似乎声势浩大,仿佛一场针对中国的“全球围堵”已箭在弦上。
然而,真相往往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从一开始,这种所谓“联合协议”就疑点重重。
美方至今没有公布参与国家的具体名单,只是模糊地提到“包括G7、东盟和拉美国家”。
如此模棱两可的表述,反而更像是一场政治上的“虚张声势”。如果这真是一场凝聚75国的重大联盟,为什么连最起码的细节都遮遮掩掩?
此外,路透社表示很多被美国划入“75国阵营”中的国家,明确表示不会配合美国对华施压。
阿根廷就是典型的例子。
就在不久前,阿根廷总统米莱刚刚签署了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随后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称,“中国是阿根廷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巴西和印尼等重要发展中国家身上。
它们不仅拒绝参与美国对华围堵,还在多个场合重申同中国的经贸往来不会中断。
越南工商部还公开表示,特朗普团队提出的条件“缺乏诚意、无法接受”。
这说明,所谓的“全球反华联盟”更像是美国单方面的幻想。
而就在美国自说自话地吹响“反华集结号”之时,它真正担心的事情却在静悄悄地发生了——一很多国家正在用行动向世界宣告,它们的选择,不是美国。
4月22日深夜,北京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肯尼亚总统威廉·鲁托,以及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此时此刻,他们为何而来,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肯尼亚作为非洲东西走廊的重要节点,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
从港口、铁路到能源基础设施,中肯之间的合作已经形成一条条具体、可见的发展通道。
而阿塞拜疆不仅坐拥里海油气资源,更是中欧陆路运输的重要通道国,中亚和南高加索之间的“能量走廊”。
他们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亚非国家对中美的清晰判断——谁才是真正可靠、平等、长期的合作伙伴。
特朗普曾妄图用关税围堵中国,幻想通过外交施压把中国孤立在全球舞台之外,但现实却一次次打他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