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的遗言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老战友称:只有两个字

我爱汽车旅行 2025-04-22 15:57:21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豁出去了!他用自己的身体死死顶住炸药包,大喊一声后,就壮烈地走了。

但董存瑞的一位老伙伴却讲道:“他临终前真正想说的话,就俩字儿。”

这段英勇的故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那句充满激情的临终话语也曾触动无数人的心弦,让人泪流满面。

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尤其是他舍身炸碉堡的壮举,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敬仰。然而,关于他的遗言真实性,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那么,董存瑞的真正遗言到底是什么呢?这段英雄事迹又是否如某些人所质疑的那样“纯属虚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并非虚构。他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了炸毁敌人的碉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一壮举不仅得到了战友们的亲眼见证,也被历史所铭记。因此,说这段事迹是“纯属虚构”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至于董存瑞的遗言,虽然具体的话语可能因时间和记忆的模糊而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那句响彻云霄的“为了新中国,冲啊!”绝非虚构。

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敌人的怒吼,更是他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的体现。它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面对一些人对英雄事迹的质疑,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个别言论或缺乏直接证据就否定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的伟大贡献。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多渠道了解和验证历史事实,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来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影视书写的“虚构”英雄】

2010年的时候,央视一台播了部电视剧,名字挺响亮的,叫《向新中国,冲啊》。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董存瑞”的一辈子。它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大气的场景,把那段历史“带回到”观众眼前,塑造出一个英雄的模样。但话说回来,电视剧里讲的,到底是真真切切的历史,还是塑造出来的英雄故事呢?

这部电视剧作为一部商业大作,确实火得一塌糊涂,它紧紧跟上了当时的潮流趋势。在播出那会儿,人气爆棚,好评如泉水般涌来。

不过,虽然这部剧收获了大批观众的点赞,但还是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说这部剧里头的情节,差不多有90%都是编出来的。

拍电视剧嘛,为了剧情需要加点虚构的东西,这个挺正常的。不过,要是拍的是历史剧,讲的是大英雄的真实故事,那就得讲究点了。这种剧得尊重历史,尽量把历史的事儿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要是故事里头虚构的东西占了绝大部分,差不多有九成,那这时候说的这个英雄,跟历史上真刀真枪干出来的那个英雄,还算不算同一个人呢?

在这部电视剧里,除了“董存瑞”这个名字和他那广为人知的“炸碉堡”英勇事迹外,其余的故事情节大多是我们根据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虚构内容。

这部剧为了给“董存瑞”的故事加点时代感,特地加了条爱情线,还创造了个新角色,就是他的初恋对象秀儿。

此刻,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昔日的他,而是一个被历史铭记、冠以“董存瑞”之名的英雄人物。

这种做法,不是旨在重现历史或向英雄致敬,而是打着英雄旗号谋取商业利益,这简直是对英雄莫大的不敬。

这部剧对英雄毫无敬意,剧情上完全放飞自我,胡编一气,同时也不把历史当回事,竟然还擅自改动了中共党章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建立那会儿,规矩章程啥的都还不太齐全。后来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这些章程和纲领经过了好多次调整和改进,才慢慢变得完整起来。

入党誓言呢,虽说在红军那会儿就已经挺有规矩了,但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候,还是随着情况变化改了好几次。每次改动后的誓言,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子。

史料上显示,董存瑞在1947年那会儿,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剧里有个经典场景,老是重复播放的“入党宣誓”部分,里头“董存瑞”说的誓词,竟然是“十二大”之后才有的新版本,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用的那个新时代的版本。

入党誓言被“改动”只是个小插曲,你看看整部剧,这种乱套、瞎编的情况到处都是。

这部历史剧吧,就算是没法百分百重现历史,也不该拿那种随便、不走心的态度去“编造”历史,或者“捏造”英雄人物。

在这部剧里头,“炸碉堡”算是少有的真实场景,不过那段戏里头,董存瑞说的“最后的话”给改了下。

这部剧问世前,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是“冲啊,为了新中国”,这话出自1955年的电影《董存瑞》。这么多年下来,这句激励人心的“最后的话”已经牢牢刻在了大家心里。

电视剧里把那句台词换成了“向着新中国,冲啊!”,电视剧火了之后,原来那句“遗言”就慢慢没人记得了。

现在说到董存瑞牺牲那一刻的呐喊,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演员王宝强那声震天响的“冲啊,为了新中国的未来”。

电视剧刚开播那会儿,有人对那句台词挺有意见的,一直在那儿争论,到底啥才算是真正的“遗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逐渐消散,“新版本遗言”悄然在电视剧的热潮中流传开来,悄然替换了人们心中关于董存瑞牺牲前最后一句话的记忆,令众多人深信不疑。

不过,很少有人知晓,董存瑞的一个战友曾聊起过那段往事,并且透露说真正的“最后的话”仅仅就两个字。

影视里演的那些英雄,都是编出来的,但真实的历史故事,那可真是惨得让人心疼。那些事儿,都是用真血真肉换来的,比任何剧本都要震撼人心。

【血肉铸就的真正历史】

董存瑞有个战友,他亲眼见证了董存瑞的英雄行为。在董存瑞去世60年后,这位战友用笔记录下了那段往事。通过他的这篇纪实文章,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当时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1948年5月份,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一个叫第11纵队的部队,被派去攻打隆化。那会儿,6连被安排在了隆化城东北边,一个叫土窑子沟的小村庄里。董存瑞呢,他就是6连6班里头的班长,也跟着一块儿驻扎在那儿。

五月份快到中旬末尾时,隆化那边的仗眼瞅着就要打完了,估摸着再来最后一仗,隆化就能彻底解放了。那天晚上,6连的战士们聚在一块儿,开了个小会,大伙儿一起琢磨接下来该咋打。

在会上,董存瑞特别主动,说了好多挺管用的打仗点子。这小班长虽然还没到19岁,但在连里已经相当有名声了。

战前准备的那几日,董存瑞跟战友们忙着绑炸药、弄三脚架。一有空闲,大伙儿就凑一块儿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打赢这场仗,战争结束后的美好日子。

大战眼看就要打响,可营地里头老是热热闹闹的,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心里有底,信心满满。

5月24号那天,6连搞了个战前打气大会。会上不光有领导上来给大家加油鼓劲,还有个挺关键的环节,那就是挑大梁、选先锋。

六连的弟兄们,得通过比拼挑几个“头头”,然后主要围着爆破组,弄出个“四组一队”来。

说到爆破技术,董存瑞在连队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他战斗经验丰富,上了战场啥也不怕,所以选他当“爆破大王”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一点悬念都没有。

誓师大会搞得特别带劲,全连的兄弟们情绪高涨,都急着想立马冲上前线,跟敌人干一场。

5月25号一大早,战斗就真正开始了。31师搭配上一个炮兵旅,一块儿攻打苔山。随着一声令下,大炮齐发,把对面的敌人打了个手忙脚乱。

炮兵部队开炮后,咱们藏在敌人边上的精锐小队立马跟上,冲锋陷阵。只用了35分钟,就把苔山的主峰给攻下来了。

现在,6连正待在土窑子沟的营地里等命令。连长在山腰的村子入口那儿,眼睛盯着苔山那边,一边瞧着战斗的情况,一边给士兵们讲述。

每当我军的大炮把敌人的堡垒轰上天时,6连的弟兄们就会一起高声叫好。到了上午11点,一直等着命令的6连终于接到了出击的任务,他们要接替4连,从下洼子村那边开始打仗。

战士们匆匆穿过村庄,走到一半路程时,前头冒出几条战壕和一条延伸的老远的交通沟,对面站着敌人死守的5个堡垒群和4座炮楼。

这条路很平,没啥遮挡物,全连要是直接从地上走,那肯定会被敌人当成靶子打。

代连长迅速做出决定,派一个排顺着交通沟往前冲,另外两个排则从交通沟两边的地面上发动攻击,小心翼翼地往前摸。一个排已经钻进了交通沟,正快速又有条理地往前推进。

眼瞅着就要到出口了,结果碉堡里的敌人突然开始往交通壕沟口疯狂开枪。战士们反应迅速,立马蹲下或者跪着,紧紧贴着壕沟,生怕被敌人发现。

敌人不停地往沟口开枪,把战士们的退路给堵死了。代连长马上指挥,叫一个战士从左边用机枪朝敌人开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让爆破手瞅准机会,冲出去把东北角那座大炮楼给炸了。

但是,那位爆破手刚往前冲了大概二十多米,就被子弹打中,倒在了地上,接着,第二个上去爆破的也同样遭遇了不幸。

代连长瞅了半天,发现右边桥上,离壕沟大概八九十米远的地方,有个大家伙——大碉堡,这玩意儿得先给它解决了。

他赶紧让另外两个机枪手去堵住右边碉堡的枪眼,同时叫一个爆破兵瞅准机会冲出去炸掉那碉堡。可糟糕的是,爆破兵被碉堡里的敌人给盯上了,一堆子弹嗖嗖地往他身上招呼。

到现在,咱们队伍里已经有3个爆破手牺牲了。代连长心里既难过又怪自己,一下子不知道该咋办了。

这时候,董存瑞从地下一跃而起,自告奋勇要去炸掉那座碉堡。代连长有点迟疑,但董存瑞态度特别坚定,他说:“我啥也不怕,就让我去吧,我肯定能搞定!”

董存瑞趁着战友扔出的几颗手雷爆炸后扬起的尘土,眼疾手快,一眨眼的功夫就窜到了那座桥形碉堡底下。

代连长心里不踏实,偷偷伸头往外瞅了瞅,结果一下子愣住了,发现董存瑞竟然没带三脚架!紧接着,他看到的一幕让他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只见董存瑞一把抱起炸药包,整个人死死地贴在碉堡底的正中间,接着就点燃了导火索。

董存瑞在转身离去前,目光扫过交通壕,发现战友们的身影悄然探出,心下一紧,急声喝道:“快卧倒!”

【英雄的传承与守护】

董存瑞最后喊出的是“快躲”,简单两个字,里面藏着他对战友满满的关心。

紧接着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炸裂开来,敌人的堡垒嗖的一下就被炸上了天。紧接着,尘土满天飞,战友们刚伸头往外看,啥也瞧不见了,眼前一片混沌。

董存瑞,他硬是用自己的身体顶住了炸药包,完全不把自己的生死放在心上。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心里还惦记着战友们是不是安全。

董存瑞舍命一搏,给战友们赢得了活路,给这场仗带来了赢的希望,也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未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桥上的碉堡被炸毁后,另一名爆破手瞅准机会,猛地冲出去,把学校东北角那座大炮楼和围墙也给炸了,敌人立马就慌了神。代连长大喊一声,战士们立马往前冲,跟另一边的兄弟连一块打,十几分钟就把剩下的敌人给收拾干净了。

这场仗是打赢了,但大伙儿心里都沉甸甸的,乐不起来。仗打完了,四周尽是破烂的墙壁,那座桥形碉堡也被炸了个稀巴烂,干涸的河床里只剩下一堆烂木头和泥土灰,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了,连尸骨都没留下。

没过多久,兵团的头儿在11纵队的头头的带领下进了城,到处看看。当他们走到隆化中学那儿,却发现有一个班的战士全在那儿呜呜地哭。头儿赶紧走过去问咋回事,战士们这才断断续续地说了董存瑞的事儿。

11纵队有位头头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打下隆化后,马上就搞了个活动,号召大家“跟英雄董存瑞看齐”。

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多亏了那位领导的推动,才得以广泛传播。到了1948年6月8日,11纵队党委正式认定董存瑞为纵队里的战斗英雄。

1950年的时候,在全国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会上,董存瑞被正式认定是全国的战斗英雄。到了1955年,有部电影叫做《董存瑞》上映了,从那以后,董存瑞的英雄故事就传遍了千家万户。

那时候,大家都爱讲英雄的故事,赞美革命的那种拼劲儿,把革命英雄当成心里的标杆。但过了十年,啥都变了样。

在2006年4月,《大众电影》杂志对《董存瑞》的导演进行了采访,并据此发表了一篇文章。然而,这篇文章却对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因此全盘否认了他的英勇行为。

文章上讲:“当时那场面谁也没亲眼见到,后来大家是靠着一点点线索拼凑出那个情况的。”

那时候,董存瑞的那位亲眼见证他英勇行为的战友,还没动手写下那篇纪实报道。在这之前,大家了解董存瑞的事迹,全靠人们口头上传来传去。

《大众电影》那篇文章一出,好多媒体立马就察觉到了“热门话题”,紧接着都跟着发表差不多的观点。那会儿,报纸啊、杂志啊,到处都是“新观点”“真实情况”这些词儿。

董存瑞,这位英勇的烈士,已经壮烈牺牲超过半个世纪。然而,他以一种令人震惊的全新形象,再次成为了公众的焦点。

董存瑞烈士陵园那头,管理处的头儿沈文一听这事儿,立马就动了起来。他召集了一帮人,开始联系、探望那些跟董存瑞有关的老人,还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把那些瞎扯的报道给怼了回去,就是要给董存瑞讨个公道。

之后,沈文马上跟县里的领导说了这事儿。他联系上了董存瑞生前的部队,还有现在活着的亲戚,跟好多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觉得,这种贬低英雄的行为绝对不能放过。

2007年3月份,《大众电影》杂志和拍《董存瑞》那部电影的导演,被人告到了法院。

之后,通过一连串繁琐的法律步骤,最终原告这边赢了官司,董存瑞英雄的名声得到了保护。

这案子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吸引了好多领导和老百姓的注意。说到底,这案子背后揭露出当时社会上挺普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胡乱改编红色经典、拿英雄人物开玩笑”。

当下这种趋势兴起之时,其实就是说,大家对英雄的崇拜和尊敬没那么强烈了,对我们国家革命历程的尊重和敬畏也在一点点减少。

案件结束后,很多人一直喊着要搞个保护英雄烈士的法律。从2012年起,就这事开了好多回会商量。到了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

【结语】

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给战友们拼出了一条活路,也给这场战斗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他绝对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不管是电影里那些瞎编乱造的情节,还是杂志上那些贬低他的言论,都是对英雄和历史的不敬。

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崇敬,同时也得有人去保护和延续他们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用鲜血和性命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安宁美好。那咱们是不是也应该负起责任,维护英雄的名声,把英雄的精神传递下去呢?

0 阅读:22

我爱汽车旅行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