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刷到这样一个视频,印象深刻:
一位当卡车司机的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每天在车里连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到仓库里睡一小会儿,一会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都不舍得休息,我不怕吃苦,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女儿听着爸爸的话,内疚地低下头,眼里蓄满泪水。
爸爸本意是想通过向孩子哭穷,来督促孩子好好努力,可带给孩子的却是沉重的心理枷锁。
评论区一片唏嘘:“父母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心。”
是啊,物质匮乏尚可弥补,但若父母从小就向孩子索取这4样东西,毁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不要伸手要“情绪价值”:
父母的脆弱,不该成为孩子的枷锁
听过一句话:养娃就像种花,除了浇水施肥,但别忘了给孩子阳光。
父母的情绪价值就是那束阳光,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最好的托举。
可是我却见过不少父母,不仅不能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还反过来和孩子要情绪价值。
综艺《妈妈是超人》里,董洁就是如此。
可能因为是单亲妈妈,她显得对儿子顶顶格外依赖。
顶顶正在跟小朋友开心地玩耍,董洁却觉得自己被儿子忽略了,还耍起小脾气:“你再不过来,我就要哭了。”
顶顶很为难,但又不想让妈妈看到,只好默默地走上顶楼偷偷哭泣。
滑雪的时候,顶顶想自己玩,可是董洁非要顶顶帮她拖着雪圈一起玩,还不停地和儿子念叨:自己一个人真的很累……
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她自己更像是一个小孩,儿子则像是一个大人。
顶顶明明还只是个8岁的孩子,可他却要被迫成为小大人,要学会看着妈妈的脸色说话做事,压抑天性。
想起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的一句话:“一个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孩子天然是对父母有情感依赖的,可当父母无法看见或满足TA的需要,相反却让TA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实际上是在忽视孩子的感受,消耗孩子的生命能量。
孩子生来是独立的个体,并没有义务成为父母情绪的照顾者。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倾泻给孩子。
无论如何,父母要学会提高自身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人,才能给孩子的身心松绑。
不要伸手要“选择权”:
孩子的未来,不是父母的续集
知乎上有个问题:“那些被父母安排人生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网友@田野答道:“像喝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掉自我。”
从小到大,父母都给他安排好生活的一切,从未让他参与过学习以外的事情。
这导致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刚上大学时,他因为害怕和陌生人交流,迟迟没有勇气跟新舍友说话。
仅仅因为能在学生会的面试中流利地讲话,也足以让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大学四年时间里,父亲依旧给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选什么专业,报什么社团,订什么时候的机票回家……
结果毕业那年,一直听从家中安排的他,一下子变得迷茫不已,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求职屡屡受挫。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意志的续集,更不是梦想实现的托付。
父母若把孩子的选择权攥在手心,看似是为孩子铺路,实则折断了孩子想要飞翔的翅膀。
作为当代物理学界泰斗的杨振宁,却从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
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给了他们充分的选择权。
长子杨光诺从小就对电脑很着迷,杨振宁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还为儿子的兴趣花费了大把时间和资金去培养。
最后杨光诺博士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量子计算机专家。
次子杨光宇从小就对天文学感兴趣,在化学方面也很有天赋,长大后取得了美国化学博士学位,还利用业余时间发现了2000多颗小行星。
小女儿杨又礼则有着不输男子汉的胆气,从小就梦想救死扶伤,最后成为了一名无国界医生。
孩子应该是自己生命剧目的主角,在自己的舞台演绎出自己的篇章。
父母真正的远见,是让孩子拥有“选择权”,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人生道路。
不要伸手要“情感债”:
爱不是可以交换的筹码
我见过这样一种父母,动不动就把这种话挂在嘴边:
我这么一天天累,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要做个懂事、优秀的孩子,妈妈才会爱你哦;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吃的都留给你,你一定要争气……
在心理学上,这种以“牺牲感”为要挟,让孩子妥协的方式,就是中国式家庭最隐秘的情感勒索。
网友@螺丝艼曾诉说过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父母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都紧着她,自己却天天吃剩菜。
出去逛街,她自己看中的衣服父母总会因为嫌贵拒绝买,但会给她带回来1000块的羽绒服。
可正是因为如此,父母总是对她有所要求。
但凡她在学习上有一些松懈,父母就会质问:“我们拼命工作赚钱,你还考这点成绩,你对得起我们吗?”
她但凡有点抱怨,父母又开始理直气壮地指责:“爸爸妈妈把最好的留给你,你就这样对我们?”
整整十八年以来,她一直背负着这种“负罪感”,一直陷入深深的内耗当中。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幸福,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持久的,不应该当作交换的筹码。
就像诗人纪伯伦所言: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父母懂得为自我负责,而不是用所谓的付出去绑架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活出幸福。
不要伸手要“关注”:
父母若活成藤蔓,孩子一生都在挣扎呼吸
心理专家陈默教授曾接触过一个大学生案例。
这个男孩一米八,长相帅气,但整个人看上去却特别忧郁,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和他待在一起都会觉得压抑。
后询问才知道,男孩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他从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打那以后,他就成了妈妈的唯一“关注”对象。
妈妈要求男孩所有事都必须一五一十地坦白,不许隐瞒,否则就会不停地埋怨他,用各种负面情绪要挟他。
就这样,男孩被妈妈“折磨”了整整18年,几欲崩溃。
很多父母把自己活成了缠绕子女的藤蔓,每天围绕着孩子打转,随着子女努力生长,束缚越来越深。
父母将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不仅会加剧孩子的精神内耗,更剥夺了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能量。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专注自己的生活。
一位博主讲述自己的妈妈:
她是一位经济独立、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女性,结婚生子并不能捆住她。
在她记忆里,一整个童年时光,妈妈一直都在缺席她的成长,经常长时间地待在国外打拼事业。
因为工作忙碌,妈妈可能一年才回去看望她一两次。
博主一开始心里也曾埋怨过妈妈,觉得妈妈没有那么爱她。
可是等她长大一些之后,了解了世界之大和妈妈所从事的事业之后,开始真正理解了妈妈的选择。
她甚至把妈妈当作自己的榜样,不断努力学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如今也成功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父母的人生应该是星辰大海,照亮孩子前方的路。
要知道,父母活成一座山,孩子才能长成树;父母若活成藤蔓,孩子一生都在挣扎着呼吸。
有句话说得好:
父母与子女,本是各自独立的生命体,却因血缘缔造出世间最深的羁绊。
父母真正的格局,不在于留下多少金钱,而在于能给孩子多少“精神遗产”:
稳定的内核:给孩子带去精神能量;
选择的自由:你的梦想你自己追;
无条件的爱:爱你,只因你是你;
独立的勇气:我先活成光,你再借光而行。
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父母点燃自己照亮孩子,而是各自活成火炬,彼此辉映,照亮人间。
点个“赞”,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