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手下的大将徐荣,能击败曹操和孙坚,为何打不过李傕、郭汜?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3-15 17:46:37

十八路诸侯讨董,群雄荟萃。

董卓、袁绍、袁术、曹操、孙坚、吕布等后来在历史舞台上纵横一时的英雄悉数登场,可谓群星闪耀。

然而,这场战争中,表现最突出的,却是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的徐荣。

这个徐荣,先后力挫曹操、孙坚两大猛人,甚至险些提前收割了两位的人头,可谓出尽风头。

然而,就这样一位猛人,后来却稀里糊涂地败给了李傕、郭汜,早早被杀,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怎么回事呢?

破曹操

击败曹操的作战中,徐荣展现出相当全面的军事才能。

1、料敌于先,提前布置战场。

袁绍等人集结在酸枣一带后,畏惧董卓,不敢前进。

此时,曹操指出:董卓如果据二周之险与我抗衡,即便他无道也不好对付。如今,他焚烧洛阳,带着天子走了,海内震动!现在正是可以一战而定的时候,“不可失也”,遂引军西向,企图占据成皋。

曹操不愧是战略家,一眼就看出了破局的关键点:成皋。

后来,曹操兵败后,给诸侯筹划自己的方略时就指出:“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控制成皋,就能使讨董联军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也就是说,曹操一直把眼睛放在成皋,并认为趁董卓挟天子西迁的机会夺取成皋,是胜负关键所在!

曹操的意见,袁绍不懂,张邈不懂,遗憾的是:他的对手徐荣懂。

徐荣已经在荥阳汴水,严阵以待了。

而且,从后面的作战来看,徐荣还进行了精心的战场准备!

显然,徐荣料到了联军必来荥阳汴水,并必在此决战!

2、诈退,制造混乱。

果然,曹操率领的军队抵达了。

对于接下来的作战,后世多归因于双方兵力悬殊,认为曹操寡不敌众,虽败犹荣。

好在,曹操这个人对打仗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客观的。

后来,他做了魏王后,做《魏鼓吹》,介绍其征战史时比较客观、详细地描述了作战过程。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磊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魏鼓吹曲.战荥阳》。

显然,曹操自己介绍,联军有“二万骑”,是有一定兵力的。

而对面的凉州军,本来兵力就不是很多(否则也不至于要提前焚洛阳迁都以避),而徐荣又只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之一,其兵力很可能并不比曹操多太多。

所以,曹操并没有将失利归因于兵力对比,而是归因于指挥上的失误及部队的素质。

开战之初,联军“戎士愤怒,贯甲驰”,士气高昂。

然而,徐荣自有成算。

在联军列阵尚未成时,徐荣就主动撤退了,也就是“阵未成,退徐荣”。

于是,联军发起追击,但很快,“二万骑,堑磊平,六军惊”。

徐荣提前布置战场,所修筑的工事使缺乏经验的联军在追击中阵势混乱,导致“势不集”。

3、迅速反击,打歼灭战。

随即,徐荣迅速转入反击,对混乱的联军发起猛攻!

此战,联军的主要将领是:曹操、鲍信、鲍韬兄弟,以及张邈派来的卫兹。

交战中,鲍韬、卫兹战死,曹操、鲍信都受了伤。

而曹操在负伤后,险些丧命,幸有曹洪让马相救,才逃出去。

可见,徐荣这一次,打的是一场歼灭战!

4、保持冷静,停止冒进,见好就收。

在取得大胜的同时,徐荣观察到:曹操的军队虽然兵力不多(比起酸枣的部队),但仍然能激战一日,表现出高昂的士气。

因此,徐荣判断:兵力更多的酸枣也不容易打。

于是,徐荣见好就收,不再进攻酸枣。

值得一说的是:徐荣的判断,并不是误判!

酸枣的联军,之所以不敢西进,无非是要保存实力。

因此,他们对西进缺乏雄心。

但是,既然他们是要保存实力,你徐荣直接攻到酸枣去了,联军为了保全自己的地盘和实力,恐怕会充分动员,全力以对的。

要知道,曹操兵败后,回到酸枣,还对酸枣众将提出进攻的宏图大略,可见酸枣联军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你徐荣不去打酸枣,酸枣众将会畏惧;但徐荣如果真的打到了酸枣,那么,恐怕酸枣众将就不得不接受曹操的号召,全力以战,到时,情况会变得十分复杂!

因此,徐荣在取胜后见好就收,其头脑是极为冷静的!

徐荣击败曹操之因

徐荣能击败曹操,自然不是后世小说、影视剧中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什么兵力悬殊。

徐荣能击败曹操,在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洞悉了联军的致命弱点。

联军虽然一腔热血,但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

曹操所带去的联军,大致成分如下。

曹操本人所募的5000人;鲍信兄弟在家乡招募的20000人及700骑;张邈的陈留兵。

这些人,都是临时所募,虽然一腔热血,但缺乏军事经验,尤其缺乏必要的磨合。

徐荣洞察了联军的这一特点,并做出了针对性部署。

在联军士气高昂地列阵时,徐荣未正面决战,而是立刻后退。

随后,当联军发起追击时,由于缺乏军事经验,被徐荣提前布置的工事搞得“势不集”,陷入混乱,并最终被大破!

而徐荣,则利用凉州军的素质,在战场上做大踏步的进退,进退自如,牵着对手的鼻子走,并取得大胜!

败孙坚

曹操当时的军队素质不行,因此被徐荣抓住弱点,一举击败了。

然而,孙坚的军队,素质可是很行的!

孙坚的骨干部队,同样是久经战阵的。

在平定黄巾的作战中,孙坚的部队率先攻破宛城,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而在凉州征战期间,孙坚所部的表现也不在董卓部之下。

因此,虽然“十八路诸侯”尽起,但董卓畏惧的也就只有孙坚一人。

然而,孙坚,也败给了徐荣!

而击败孙坚的作战,再次展现出徐荣用兵的特点。

1、孙坚的兵力。

孙坚的本部兵马,人数本不多,大约是数千人,但少而精。

不过,孙坚起兵后,连续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南阳郡府官员十分畏惧他,“无求不获”,孙坚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因此,在南阳,孙坚的兵力增长到数万人。

随后,孙坚移兵到鲁阳,会见袁术,被举为豫州刺史,遂又得到颍川太守等人所率的豫州兵补充,兵力更壮。

因此,就兵力对比而言,孙坚是不处下风的,至少不明显处于下风。

2、择时而战,择地而战。

此前,胡轸曾率军扑向鲁阳,企图直接攻击孙坚。

胡轸所部抵达时,孙坚的部队尚在城外,孙坚也正在饮酒。

然而,孙坚从容不迫,谈笑自若,整顿军队,引导军队有条不紊地入城。胡轸见孙坚整容整齐,不敢再攻,只有退去。

此事,充分展现了孙坚用兵的胆识和气度。

然而,另一面,也说明了孙坚军存在的严重问题:胡轸的骑兵兵临城下,孙坚军才察觉,可见孙坚军对凉州军来去如风的机动性明显不适应。

因此,如果董卓军指挥得当,是完全可以给孙坚沉重打击的。

关键是:选择好时机,选择好地点。

徐荣耐心地等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

孙坚率军,移屯梁东,准备辗转攻击洛阳。

移动中的军队,更容易遭到袭击,更容易混乱;而梁东一带,是平原地带,更利于发挥凉州骑兵的优势!

机遇出现,徐荣遂迅速展开攻势。

3、攻其软肋,引发崩溃。

徐荣展开攻势后,先将攻击重点放在豫州兵身上。

豫州兵人马虽多,但缺乏经验,在移动中又不能靠长沙兵掩护入城以拒,自然很快就扛不住了。

颍川太守李旻被俘,豫州兵崩溃。

豫州兵的崩溃,连带着孙坚军全军混乱。

孙坚只率十余骑突围而出,又靠着祖茂的拼死保护才得以走脱。

如此,猛虎孙坚,也成了徐荣的手下败将!

徐荣能连破曹操、孙坚之因

回顾了两次作战的经过,我们大致就能得出徐荣取胜的原因了。

1、凉州军的战斗力优势。

这两次作战中,徐荣的兵力并不占优势,至少不明显占优势。

然而,就战斗力而言,久经沙场的凉州军,远远胜过对手。

曹操、鲍信、张邈的部队,都是新募的义勇,一腔热血,但缺乏战斗经验。

孙坚的本部兵马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人数少;而占比较大的南阳兵、豫州兵当时也都缺乏战斗经验。

因此,交战中,曹操、孙坚的部队都出现了混乱,为徐荣所败。

2、徐荣的指挥,充分发挥了凉州军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了敌人的劣势。

(1)、从容待机而战、择地而战。

在曹操、孙坚的传记中,对此两战,都是用“遇徐荣”的说法,好像打的都是遭遇战。

然而,你眼中是遭遇战,对手眼中可不一定是呀!

两次作战,或是在徐荣精心设置了工事的地方,或是在利于凉州骑兵发挥的平原地带,这显然是徐荣精心策划的结果!

择时、择地,只在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决战,自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然能充分暴露敌人的弱点!

(2)、利用骑兵机动优势,迫使敌人的用兵之能无法施展。

曹操、孙坚,都是善于治军之能,所部的纪律都是不错的。

因此,曹操初遇徐荣时,“戎士愤怒”,士气高昂;孙坚在鲁阳时,因阵容整齐逼退了来袭击的胡轸。

然而,真正的战斗力,始终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紧急整顿起来的军纪,在遇到复杂情况时就会出现慌张、混乱。

战曹操,徐荣先后退,曹军骑兵追击遇到堑沟群时,立刻显出原型,出现混乱;

斗孙坚,徐荣选择在敌人移动中出击,先攻击脆弱的豫州兵,引发敌军全军混乱。

这些作战中,徐荣都充分发挥了凉州骑兵移动中的优势,调度自如,以快打慢,攻其弱点,获得全胜!

那么,徐荣为何又打不过李傕、郭汜呢?

战李傕、郭汜:稀里糊涂,一败涂地

徐荣在面对李傕、郭汜时,却是败得稀里糊涂,史书只介绍了结果,根本没有介绍过程。

确实,没有必要介绍过程。

1、人心已变。

李傕、郭汜起兵,正是因为董卓死后,凉州人受到了迫害。

当时,有传言是:朝廷要将长安附近的凉州人全部杀掉!

所以,李傕、郭汜的起兵,本因就是凉州军为求自保而发起反扑。

而李傕、郭汜起兵,打的都是为董公报仇的旗号。

在李傕、郭汜起兵后,张济、樊稠、李蒙,几乎所有的凉州军旧将都加入了。

徐荣虽然有心与李傕一战,但他手下的凉州军兄弟,又怎么可能为此卖命呢?

人心散了,徐荣再有军事才能,又能怎么样呢?

2、胡轸临阵倒戈。

王允派胡轸、徐荣一起去攻击李傕。

史书没有记载谁是主将。

然而,胡轸是“凉州大人”,在凉州根基极深;在董卓手下时,胡轸又是“大督”,吕布都曾受其指挥。

而徐荣是辽东人士,虽然能战,但其在凉州军的影响力远低于胡轸。

所以,无论王允指定了谁为主将,胡轸都是这支军队的实际主将,而徐荣只是副将。

结果,一遇李傕,胡轸就临阵倒戈了。

既如此,徐荣又如何应对呢?

上下皆不愿战,徐荣唯一的生路,只有也加入李傕。

他选择战死,已经算是一个东汉军人能做到的极致了。

能击败曹操、孙坚,徐荣靠的不是人多。

徐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大对手的弱点,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只是,当面对李傕、郭汜时,凉州军人心已变,老战友们一个个都集体倒戈了。

这个情况下,徐荣纵然再有军事才能,恐怕也没有任何施展的余地了!

徐荣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

然而,作为一个辽东人,却先为董卓而战。

结果,虽然展现出才能,取得了战绩,却被后世贬为“人多打人少”。

作为董卓旧部,在大势已变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为王允死战到底。

结果,一代良将,就这么稀里糊涂报销在一片混乱之中。

徐荣,到底是一个悲剧人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