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愚人节,这是假的对不对?”2025年4月1日,仅有16岁的编程天才少年于行健,从楼上一跃而下。
去世前,他最后只说了一句:“妈妈,救我,我好疼啊!”
那么,这个于行健究竟是谁,他为何要在“花一样的年纪”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于行健,学神级别的少年,尤其是在编程行业,在他这个年纪,更够比他还优秀的估计没几个人。
因为别人的14岁可能是在纠结中考能不能考好,可于行健却早已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以131分的成绩吊打一众高中生,并荣获辽宁省第三名的成绩。

而且这并非是他的巅峰,因为第二年于行健又报考了“AI+程序算法”的竞赛,结果以497分的成绩拿到了冠军奖牌。
不过他这个冠军拿的,任谁看到都得心服口服……
满分500分,他仅仅只是扣了3分,还是竞赛成绩,这怎么可能会不让人心服口服呢?

同时那一年,他又以942分的高分成绩进入辽宁省队,成为省队内的“种子选手”,将代替辽宁省去参加全国比赛。

倒是以他这成绩,未来进入国家队也不是没有可能性,可他为何会成为这个样子呢?
难道这是他杀?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警方也不确定他到底是失足摔下楼,还是他杀,亦或者自杀?

所以警方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于行健离世完全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想不开才会选择结束生命。
虽然,这些年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轻生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可轻生、压力总得有一个原因吧,总不可能一点理由就没有,单纯就是想不开去死?
结果,警方那边还没有调查出来呢,于行健的父亲倒是紧随着就发了一篇悼文。

上面的大致内容是说于行健终于还是走了,虽然他万般不舍,可他也清楚于行健不属于这个世界,然后这个世界也容不下他。
所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被这个世界容不下?

更何况死的可是他的亲生儿子啊,一个养了16年的孩子,最后仅仅就是一句万般不舍,然后世界容不下他,庆幸他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了?
另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才会把自己的孩子称为“灵童”?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孩子聪明?

该说不说,却是有那么一些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可能别人穷极一生,也无法达到他们的起点。
就拿于行健竞赛几乎满分来说,给他冠上“神童”的名号并不奇怪,毕竟他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就因为孩子叛逆、不爱学习、不想像个机器一样学习,就被打上“魔丸”的称号,这父亲是“哪吒闹海”看多了吧。

十几岁的年纪,本就是处于青春期阶段,叛逆是正常的。
更何况,身为父亲,他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多次暗示自己要去“自己的世界”,这难道不就是孩子“生病”了吗?

他是天才,可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了病不想着治疗,却还要逼着孩子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去努力,那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去做呢?
总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能够有出息,但他没出息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吗?

还有说自己孩子看不起这个世界的规则,我行我素,像个暴君一样,粗鲁的对待最爱他的妈妈。
全篇文章下来,其实于行健的父亲也是非常无奈的吧,因为自己的儿子太聪明,所以常常感到孤独,跟整个世界都不合群。

确实,优秀的人本就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和普通人本就不是一路人,他们的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但于行健却带着老师的期望,父母的爱意,在愚人节那天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传到网上之后,很多网友都在责怪于行健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快乐很大概率是因为家庭问题。

就比如父母逼着学习,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强压在孩子的身上,然后硬生生把自己的孩子逼出抑郁症,却还要责怪孩子不理解父母。

不过,也有网友猜测于行健想不开的点,可能是三月份的信息学竞赛中,他第一次失败,没有进入到自己想要的省队。
或许对于别人来说,失败而已,又不是一定能考上,大不了可惜一下罢了,或者下次再努努力。
但是这对于从小到大一路顺遂的于行健来说,失败就是一大难关,如果没有想通,那就有可能会成为压死他的“一根草”。

对于于行健的离开,其实谁也说不出究竟是哪出的问题,只是唯一一点,家应该是我们的“庇护所”,是在外面无论多累,回到家都能够安静下来,享受片刻宁静的地方。
而不是我们拼了命都要逃离的地!

世界上哪有人会永远都是第一,只要孩子开心,只要他健健康康的守在爸妈身边,那就是最大的“礼物”了。

还有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心理都比较脆弱,抑郁症更是频繁出现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尤其是正在读初中、高中的孩子们,因为学业的压力逼得他们喘不上气,再加上父母一再的逼迫,那最后的下场,只能是结束他年轻的生命。

每一次出现这种悲剧的时候,总会有网友叹息道:“孩子,死都不怕,你还怕活着吗?”
是的,他不怕活着,可他怕自己永远活在“地狱”里。

这也是同样都是青少年,有的人家孩子自信、阳光、大方,哪怕成绩只能排在中间位置,可他依旧不担心,因为他清楚父母不会因为这点成绩责骂他。

反倒是进步了几分,还会跟爸妈炫耀,然后从爸妈手里“捞”点好处,争取下次再努力。

而有的孩子,明明是第一名,考了99分却还害怕的哭泣,因为他考的不是100分,因为他弄丢了一分,因为他清楚自己一定会被骂。

那这样下来,哪怕这个孩子没有走上绝路,他可能会是阳光、开朗的孩子吗?

更何况,在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可曾反思过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呢?
信息来源:
【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官网】
公众号“东北育才学科特长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