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两大局势突变,特朗普放风中美接触,对普京开出终极条件

邱震海 2025-04-24 09:47:03

各位朋友,大家好。

4月22日我提到,不管是俄乌战争,还是中美贸易谈判上,目前都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且这些缓和信号还是从特朗普那边发出的。

当然,从中美贸易战的情况来看,还是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4月23日,以上两件事都有了新进展,但在分析之前,我想先分享我的结论。

首先,俄乌战争方面。

特朗普据说已经向普京提出了最后的条件,且会在4月23日英国伦敦举行的多边会议上,让泽连斯基进行确认。

与此同时,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4月23日可能不会去伦敦,而是直接前往莫斯科面见普京。

因此,明后两天大家要高度关注俄乌战争可能会出现的变化。

其次,中美贸易战问题上。

当地时间4月22日,无论是特朗普还是美国财长贝森特都发表了讲话,继续释放对华缓和的声音。

当然,他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有些看上去似乎互相矛盾,但鉴于这些信息属于最高机密,这些矛盾其实并不可疑。

关键问题是,美国开始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个大胆的预判,中美现在已经开始私下接触。当然,这个接触过程一定会非常漫长且艰难,美国方面肯定还会讨价还价。

因此,在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从阶段性和策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一次中美贸易战的阶段性反转,我们应抱有一定的信心,甚至可以抱有一定期待。

然而,对于高度依赖对美贸易的企业来说,切不可因此掉以轻心,以为一切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是要借这次转缓,尽可能清空库存、转型业务、调整市场。

如果无法调整市场,则必须从产品供应链、生产线,甚至公司本身进行全方位的根本转型,这才是重中之重。

01

长话短说,我们先来谈谈俄乌战争。

根据特朗普4月22日的说法,他已经向普京提交了一份“End Offer”,也就是最后的条件。

现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还要继续观察,毕竟特朗普这个人经常出尔反尔。

但目前特朗普的表态是,如果普京答应他的所有条件,美国能承诺他两件事情:

第一,保证乌克兰永远不加入北约;

第二,美国会马上撤除,甚至说服美国盟友撤除,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并全方位将帮助俄罗斯重返国际世界。

老实说,这应该对普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为普京在俄乌战争中的首要目标就是重振俄罗斯雄风,希望在欧洲乃至欧亚大陆上与西方力量平分秋色,但这个目标现在已经无法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能够重返国际舞台,与美国并驾齐驱,至少也是普京的目标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欧盟、乌克兰在内,西方国家4月23日在伦敦召开多边会议,特朗普要求泽连斯基在4月23日的会议上作出表态。

与此同时,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此次将不参加伦敦的会议,因为他知道没什么好谈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普京和特朗普能否达成共识,因为如果“二普”达成共识,那么这件事基本就妥妥的了,俄乌有可能会在5月8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宣布停火,但主要还是要看最近几天紧锣密鼓的谈判。

俄乌战争虽远离我们,但也说明了在“二普”之间,打的也是一股气,打的也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但最终双方还是要妥协的。

美俄均为核大国,在21世纪的当下,若不能达成妥协,无论对自身安全,还是对世界和平稳定,都将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但如果没有经过斗智斗勇的博弈,大国就无法真正展现其大国风范。俄罗斯的逻辑如此,中国的也一样。

02

说完俄乌冲突,将目光转向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的子弹已经飞了两个多星期,双方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美国方面更是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我在4月22日的文章中就提到,前几天特朗普一路都在放风,而就在22日,特朗普和贝森特又放出了新的信号。

贝森特在一个面向投资者的内部聚会上指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高额关税是不可持续的,现在是时候放缓了。

这究竟是贝森特的一家之言,还是他作为财政部长的意见?

我相信,以贝森特现在的身份,是不存在私人意见的,所以一定是美国财政部的态度。但这是否也代表了特朗普的立场,目前尚不明朗,需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内部的“三心”。

与此同时,马斯克也在4月22日公开宣布,自5月起将离开特朗普政府,回归特斯拉。

这是因为在过去几个月,马斯克与特朗普走得太近,导致特斯拉在股价、销售量及盈利等方面均遭受重创,且在特朗普政府内部,马斯克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选择离开特朗普,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其聪明之处。

过去在经济决策上,特朗普左有马斯克,右有纳瓦罗。而此次发动关税战,主要是听了纳瓦罗的馊主意。

现在,马斯克退出了,也就意味着所谓温和的、相对鸽派的、理性的声音退出了。

那由谁来替代?正是财政部长贝森特。

虽然贝森特与马斯克在影响力等方面不可完全等同,但至少在当前特朗普政府内部决策中,贝森特的意见对他制定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几乎在同一时间,特朗普也公开发表言论称,中国已与美国接触数日,双方仍需进行谈判,还强调不谈判不可行。

这个表态,与前几天特朗普和贝森特放出的风声如出一辙,可以说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但此次也有不同点,特朗普声称中国已与美国接触,而贝森特的表态中并未涉及这一点,他仅阐述了作为财政部长对贸易战的评估与观点。

那么,究竟是贝森特对中美接触一事不知情,还是特朗普夸大其词?

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但考虑到特朗普总统的性情,他可能心里藏不住事儿。

因此,按我个人的推理,我觉得后者的可信度可能更高一点。

当然,记者们也不是吃素的,在听完贝森特的言论后,他们又向特朗普求证。

而特朗普并未直接否认贝森特的话,但也没有表示确认。

不否认这一点非常重要,特朗普只是简单地表示,“我们与中国的一切都可以处理得很好”。

但实际上,从新闻老司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对贝森特所说的话进行间接印证或者确认。

这其实也是特朗普再次确认之前所述的,中国方面可能会与他再次接触。

最后,特朗普提到可能会对中国降低关税,但绝不会降到零,而且前提是达成这个交易之后,他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另外,特朗普还提出了一个设定条件,意指在谈判中美国必须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让中国主导,这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美国的“霸气”。

基于他的这番言论,我认为中国方面可以私下与特朗普进行接触,但还是要让子弹再飞一会,要把他的这个气焰打下来。

当然,要把特朗普和美国企业的气焰完全打掉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也要让他们尝到痛楚。

因此,中国的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再承受1~3周的损失,并且明白最终胜利已成定局,美国最终都是要和我们谈判的,只不过现在斗的就是这一口气。

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全国上下能够团结一致,达成这样的共识,那么政府在和傲慢与霸权并存的美国进行艰难的谈判时,将得到极大的支持。

此外,中国方面已经更换了对外贸易谈判代表,改由一位具有丰富法务经验的人士担任。

据外媒或者外国投资者的分析,前后这两位主谈判官的风格截然不同,前者是工科背景,其性格和风格比较强硬;而后者则精通法律条文,是国际贸易谈判的高手,这个消息仅供大家参考。

显然,子弹至少还要再飞几天,胜利已经在望,但走向胜利的道路依然艰难。

我认为,如果让这颗子弹多飞一段时间,付出几天,甚至几周的代价,能够让胜利的到来变得更加顺利、更加坦然、更加光明,此时此刻的斗智斗勇是值得的。

2 阅读:302

邱震海

简介: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有30年媒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