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最新民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婚姻登记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量报收181万对,较2016年同期峰值(345万对)缩减47.5%,创近十年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离婚登记量逆势攀升至63万对,同比增幅达9.9%,延续了近年来的上升曲线。
从人口结构维度分析,以30岁适婚年龄为基准,2016年适婚群体对应1986年出生人口(2411万),而2025年适婚群体对应1995年出生人口(2063万)。尽管出生人口下降14.4%,但结婚登记量降幅远超人口变量,表明除人口基数外还存在更深层的社会动因。
婚育延迟现象愈发显著。2024年全国各省份结婚登记平均年龄已全面突破30岁门槛,折射出当代青年"先立业后成家"的普遍心态。这种婚恋观念的转变,与住房成本、教育投入、职业发展等多重压力密切相关。
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5月10日实施的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新政,通过简化手续(凭身份证即可办理,取消户籍限制)试图降低婚姻制度性门槛。但专家指出,该政策主要解决跨地域登记的技术性难题,对于影响婚育决策的经济社会因素作用有限。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李明霞表示:"婚姻登记便利化是服务型政府的体现,但提升婚育意愿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完善托育体系、优化住房政策、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等配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