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灯光洒在小李身上,他把剪辑好的视频上传到平台,屏幕上显示的 “稿费 15 元”,格外刺眼。他是曾经工地里的红人,此时擦掉键盘上的灰尘,思绪飘回到九年前,那时他在混凝土搅拌机旁挥汗如雨,手握铁锹,在钢筋水泥间编织着财富梦想。
从泥瓦匠到存款两百万小李 18 岁辍学后就投身建筑行业,从搬砖、砌墙,到操作重型机械,工地上的每一项技能都成了他谋生的本事。夏天,他顶着 40 度的高温绑钢筋;冬天,只能蜷缩在板房里啃冷馒头。不过,他工资卡里的数字增长得很快。当同乡工友喝酒赌钱时,他默默地把 90% 的收入存进银行。九年时间,他竟然攒下了 200 万元。为了存钱,他过得十分节俭,用着十年前的旧手机,租最简陋的隔断间,春节回家也只舍得买站票。
深夜忏悔录:知识才是最硬的饭碗面对采访,小李抽着烟,烟蒂在黑暗中忽明忽暗。他说:“现在要是给我机会,我会跪着求校长让我复读。”
当镜头扫过他满是老茧的双手时,他突然提高声音说:“在工地上干活,就是机械地重复,但真正赚钱多的都是脑力活!”
可惜,这份醒悟来得太晚了。去年,他想转型做工程监理,可面对施工图纸,他完全看不懂,最后被二十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取代了。
在工地的第八年,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钢材贸易行业快速发展时,他凭借积累的人脉,当起了 “信息倒爷”。最疯狂的那个月,他打了 27 通电话,联系上下游,没花本钱就赚了七万元。但这种好日子就像在沙子上建塔,行业泡沫破裂后,账户里的 200 万成了他最后的保障。他感慨道:“那时候真觉得挣钱特别容易,现在才明白,没有真本事,钱赚得快赔得也快。”
跌落云端的生活启示录转行做视频剪辑后,小李的时薪常常不到 20 元。曾经他开着奥迪 A6 在工地巡视,现在却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城中村接活。这种落差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劳动的价值和稀缺性是相关的。建筑业黄金时期,熟练的瓦工一天能挣 800 元;但行业升级后,像 BIM 工程师、绿色建筑顾问等新岗位出现,传统工种的赚钱空间就变小了。
小李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进阶的真相:光吃苦已经不能让人致富了,不断提升认知才是关键。全球建筑行业的数据显示,施工现场技术员的年薪中位数只有 3.5 万美元,而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的项目经理年薪能达到 12 万美元。疫情之后,这种差距更加明显,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技术革新正在改变产业的价值链。
破茧重生的可能性幸运的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李开始用剪辑技能制作建筑知识科普视频,评论区里渐渐有工程专业的学生向他请教问题。他还报名参加了成人夜校的建筑管理课程,笔记本上记满了 “工程量清单计”“EPC 总承包模式” 等专业术语。这就像管理学里的 “U 型曲线”,到了低谷,就是反弹的开始。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当我们羡慕别人账户里的巨额财富时,或许更应该想想:怎样在变化无常的市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应对变革的能力。此刻的你,是否也在为某个决定后悔?又是否在为未来努力呢?
照片由Pexel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