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超限效应”,指的是:
强调太多,刺激太多和过强,持续的时候越久,不仅没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产生抵制情绪和逆反心理。
同样对于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
如果家长太过于唠叨,而且唠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久,孩子不仅不会听,还会愈发摆烂和拖延。
这就是在超限效应之下,不进反退的真相。
并不是说只要孩子出问题,都是父母的错。
但毋庸置疑的是,父母是孩子的首要引领人,孩子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比如说:
孩子抑郁,大概率是父母管得太严,要求太高,把孩子养得太乖,反而压抑了内心的感受;
孩子成绩不好,大概率是学习兴趣匮乏,在学习中体会不到价值感;
孩子不懂礼貌,对老师长辈缺乏敬畏之心,大概率是娇惯溺爱太多,让孩子有了唯我独尊的任性。
现在的父母不太好当,养一个孩子比之前养育十个孩子还难,压力还要大。
为了养好孩子,父母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甚至放弃了自己爱好,自己的生活。
但毕竟养孩子不是种小麦,不是控制好土壤、温度和阳光,就能有个丰收。
养育孩子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孩子学习上,父母根本没办法做到淡定与心平气和。
父母会想: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好好学习,做事都很自律,只有自家孩子这么不争气?
当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时,就会不自觉的盯紧孩子,然后给孩子反馈一系列的负面评判与无意识的指责。
孩子越不自觉学习,父母越是卡得很严格:
逼着孩子去上补习班,给孩子布置很多额外作业;
盯着孩子学习,只要玩就各种唠叨,各种责备与指责;
一言不合就给孩子讲道理,说教。
孩子听得烦躁,也觉得父母压根不信任自己,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
干脆就爱咋咋,彻底躺平,不再努力了。
没有结果的努力,或者越努力越被吵,慢慢就心塞到不想干了。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有多严厉,当孩子厌学或抑郁时,父母对孩子就有多卑微和自责。
这是父母养育过程中,最容易走的两个极端。
孩子听话懂事时,父母百般挑剔,各种不满。
孩子暴躁反叛时,父母百般讨好,各种卑微。
要么超限,要么无原则。
所以孩子就陷入了火与冰之中,之前听话乖巧,现在满身刺毛。
家长也很无奈,孩子怎么就突然不上进了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父母早期养育孩子种什么因,到了青春期就会收什么果。
不能说全部是父母的错,也不是说父母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
只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大的,即便父母真的在早期养育中有了错误的方法,也不应该总是自责和内疚。
而要从过去错误的养育中汲取教训,不让同样的错误再次重演。
父母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孩子有信心。
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会有偏颇的地方,优化行为,将重点放在自我改变和自我成长上就可以。
至于孩子,也需要成长,也需要历练,也需要迭代与蜕变。
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
父母对孩子要用恰如其分的爱,来引领孩子,而不是控制与要求,更不是自以为是的对孩子好。
孩子对父母,也需要体谅和尊重。即便父母用错了爱的方式,那也只是因为太爱孩子。
不自责,不算旧账,也不埋怨和内耗。
若是父母过于自责,不解决任何孩子的问题,还不如放过自己。
同样,父母也不要总是怀疑孩子,怀疑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为此,我深有体会。之前我特别爱吵孩子,跟他秋后算账,也喜欢翻旧账,就一个意思:
你不够好!你让我不满意!你说话不算话!我不相信你了!
这样的反馈,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乐观自信,也没变主动学习,反而更加拖延,更加自卑和自责。
除此之外,没起到一点改善的作用,问题也没有解决。
直到我换了一种方式,只夸不批评,把“妈妈相信你”挂在嘴边。
孩子就真的做到了很多我之前不敢想的事,对于学习的热情也变得高涨,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对于父母来说,若是指责,焦虑,担心和唠叨的路子走不同,不妨换一种反向方式试试看,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