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迪:我在中国教甘美兰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5-04-16 17:51:34

上课中的仁迪   受访者供图

“这个乐器叫排釜锣,演奏方法和金属排琴不一样……”近日,在位于广西艺术学院的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外籍教师仁迪正在为学生讲解“甘美兰”的构成乐器。

“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既可指代传统印度尼西亚打击乐团类型,也可指这类乐团的全套乐器。乐团的构成通常包括木琴、锣、碗锣、鼓、铙钹、弦乐器和竹笛等。

“在印度尼西亚语中,‘甘美’原意为‘敲击’,与字尾‘兰’合起来的意思是‘敲击乐’。”仁迪告诉记者,作为印度尼西亚传统民间音乐,甘美兰是最能体现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存在,几乎每个正式的庆典都会有甘美兰。

2015年9月,仁迪来到中国留学,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攻读学科教学(音乐)专业。2018年毕业后,他成为广西艺术学院专门教授甘美兰课程的外籍教师,同时兼任该校甘美兰乐团的首席音乐家。

谈到来中国留学的原因,仁迪表示,“求知向中国国内”是印度尼西亚人非常熟悉的谚语,他们认为这句谚语是上好大学的动力。“许多印度尼西亚学生渴望继续在华留学。”仁迪说。

仁迪告诉记者,作为印度尼西亚传统民间音乐,甘美兰主要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没有形成乐谱,用中文解释甘美兰的理论很困难。为了让中国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与了解甘美兰,仁迪创新采用3种方式,包括看、听和实践。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时,仁迪会结合他所学的专业,对印度尼西亚传统甘美兰音乐进行谱例的书写,向学生传授甘美兰及其背后的印度尼西亚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我演奏一段甘美兰,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阶,对应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音阶,并记录成乐谱。”仁迪说,要将两者结合,制作乐谱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两国不同乐器音色的契合度。这项工作并不简单。

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文交流具有深厚的基础。广西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广西与印度尼西亚在教育、文旅、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密切。

“我非常喜欢音乐,音乐是全球通用语言,可以拉近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群的距离。”仁迪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和印尼传统音乐特别是甘美兰有相似之处,如果将这两种音乐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于是,仁迪开始尝试将甘美兰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他将甘美兰与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婆罗絮语》《Sekar Manis》《印尼Kendang鼓与中国鼓》等音乐作品,深受学生和观众喜爱。

在2021年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上,仁迪将甘美兰与中国的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结合,改编印度尼西亚西爪哇传统歌曲《Sekar Manis》,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称赞。甘美兰的音色空灵优美,完美的演奏让观展游客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印度尼西亚,大家跟着节奏纷纷投入到欢快的舞蹈中。

近年来,仁迪带领广西艺术学院甘美兰乐团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音乐周等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仁迪认为,音乐可以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如今,仁迪已经在广西生活了近10年,品尝地道、可口的广西美食成为他的爱好,他常到南宁的街头巷尾觅美食、寻美景。“我喜欢嗦粉,特别是桂林米粉。今后我会留在广西,继续传播和推广甘美兰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文化,也会向家人、朋友介绍广西的美景和美食。”仁迪说,他已经深深爱上广西、爱上中国。

0 阅读:7